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著称的黑龙江五常大米,凭借独特品质赢得了全国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几年,五常大米“天价”“掺假”等市场乱象频遭曝光。
记者调查发现,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谓五常“调和米”催生了“拼缝”行业。不少五常市的“能人”从外地收稻,转手卖给加工企业,利润十分可观。
产量之谜:
哪来那么多五常大米
记者在日前哈尔滨市香坊区某超市看到,数十袋“五常香大米”摆放在十分显眼的地方。虽然这种大米外包装标着“五常”以及“黑龙江五常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字样,但其产地竟然是“哈尔滨市香坊区”。除了产地不符合,这种大米的销售价格也超低。一般来说,纯正的五常大米售价至少为一斤5元至6元,但超市的售价是一斤3.5元。
据了解,五常大米中最优的品种是五优稻4号,五常大米的品牌就是靠它在全国打响的。五常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春雷认为,所有在五常市区域内种植的大米,理论上都可以叫五常大米。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秦利明算了笔账: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220万亩,按亩产1500斤水稻计算,年产水稻150万吨。即使按70%的最高出米率计算,全年大米产量也不会超过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销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难怪连当地稻农都在质疑:“五常水稻产量就这么多,全国各地咋都在吃五常大米?”
质量之虞:
“调和米”算不算“掺假”
2010年7月,媒体曝光有外地企业往大米中掺入香精冒充稻花香事件,五常大米首度遭遇品牌危机。“掺假”成为五常大米的污点话题。
记者调查发现,五常“调和米”催生了所谓“拼缝”行业。不少五常市的“能人”从外地收稻,再卖给五常市的加工企业,一转手一斤稻就可挣3至5角钱。
在去年五常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份报告中,对“调和米”有比较详尽的阐述,一是由外地稻和稻花香调和而成,不标注“五常大米”;二是由五常地产水稻和稻花香调和而成,标注“五常大米”;三是外地水稻和五常其他品种水稻调和而成,标注“五常大米”。
五常市部分企业则反驳道,由于纯正有机稻花香的种植、收购和加工成本高,市场价格自然就高,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于是,“调和米”应运而生。
监管之难:
政府四处打假陷窘境
自2010年被媒体曝光“掺假”问题后,五常市组织质监、工商、税务、公安、农委等多个部门,对全市稻米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杜绝掺香精、给大米上蜡现象。但随着市场环境以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一些企业为了逐利又开始打“擦边球”,一些新的市场经济现象也需要界定。
异地被假冒是五常大米面临的又一困局。2014年末,五常市由一位副市长带队,组织了10多人的打假队伍,专程去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地维权打假。发现各地都在打“擦边球”,完全使用“五常大米”商标的并不是很多,一些标有“五常御贡”“五常稻花香”“五常稻米优质生产基地”的产品包装若较起真来,还不构成明显侵权。
五常市副市长杜泽春杜泽春认为,政府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时,企业应加强“诚信”理念,树立并保护好自己的品牌。同时,如何放大品牌效应、拉长做强整个产业链,是政府部门在进行农业产业化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