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这一更名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的反对。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此相似,故“川医”老校友认为这会抢走“川医”的名头,侵犯了母校的权益。
6月9日,四川大学也正式向教育部发函,表态“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还透露,校方如今“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
泸州医学院改名“川医”,川大提起行政复议
近日,记者获得了一份《四川大学关于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函》,此为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虹6月9日签发的内部文件,发往教育部。
该文件指出,四川大学校务会对泸州医学院更名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做出了“不同意给予泸州医学院证明”的决定,并专门给泸州医学院回函表明立场,同时将回函抄送给四川省教育厅。
在这份文件中,四川大学解释了反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易与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9月已并入四川大学)历史曾用名“四川医学院”的简称“川医”混淆,而“川医”是社会对华西的公认品牌,更名后可能导致社会公众产生四川大学没有医学学科的误解。“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对四川大学及其医学学科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对四川大学海外医学校友的学历认定和执业等带来巨大影响,也会对四川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信息交流带来很大混乱和不便。”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称,四川大学“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且在积极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协商。
校名背后的利益诉求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曾经历多次更名:1910年建校时的名字是“华西协和大学”;1949年改名“华西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华西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后,改称“四川医学院”,“川医”的叫法从此开始;1985年,又改名“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与四川大学合并,有了现在的名字。
老“川医”的校友们认为,泸州医学院此次改名属鸠占鹊巢,会损害老“川医”的学校名誉。除此之外,校友特别是海外校友的实际利益也受到影响。
据介绍,在国外,培训完的医生若需换教学单位或者申请到新医院工作,都需要提供原医学院证明和成绩单。这所大学的频繁更名,已严重影响到校友,尤其是毕业证上写着“四川医学院”的那32届医生。
争议的另一方泸州医学院,始建于1951年,此前也多次更名:其前身是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直到2015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该校称在四川省历史上从未有任何学校使用和注册过“四川医科大学”这一名称,其完全符合国家高校设置和《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命名原则。
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5月,泸州市委还专门成立了“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蒋辅义亲任组长。
更名后,该校的院系设置由2014年的17个二级院系、2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2个院部、25个本科专业。截至2015年5月,该校今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了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