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学校自2015年6月2日将起正式启用新校名,且官网首页横幅也已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在网站的其它界面,“泸州医学院”依然是最常见的称呼。 (四川医科大学官网截图)
问问四川人,都知道“川医”在省会成都。但往后他们可能会搞不清楚了。因为,最近省内又出现了一个“川医”,一字之差,却在将近300公里外的“酒城”泸州。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大”,下同)。这一下,动了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奶酪。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综合类大学,从1953年到1985年,它的名字是“四川医学院”,“川医”之名直至今日。
这一举动,引发了将近900名老“川医”校友在给教育部长的公开联名信后署名,其中30%来自海外。他们要求撤销这一决定。
名字不仅是面子。
新老“川医”
“泸州医学院(简称:泸医)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是由‘四川医学院’和‘华西医科大学’名称中的关键部分重组而来,与‘四川医学院’非常相似,名称上容易混淆。而且按照汉字简读的习惯,‘四川医科大学’也会被简称为‘川医’,其误导公众是显而易见的。”
“……(改名)对双方都是弊大于利。……为此,我们强烈呼吁有关领导修正对泸州医学院的‘四川医科大学’的
命名。”在公开信密密麻麻的近900个签名和入学年份后面,是一个个签名医生的所在地点,旧金山、多伦多、波特兰……一个个北美城市的名字十分醒目。
上个世纪,他们毕业的这所四川最好的医科大学历经了4次更名。
1949年,教会创办的华西协和大学被收归国有,其名称变为华西大学。不少老校友至今互称“华西人”。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华西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后,改称四川医学院。“川医”的叫法从此开始。1985年,它又改名“华西医科大学”。
这次发起公开联名信的主要组织者余坚生活在美国新泽西,正好毕业于1985年。在网上看到泸州医学院更名的信息后,他很气愤,遂发起联名。“我怀疑他们的目的不纯,跟原来的‘川医’很容易混淆。”
改名,令老“川医”的海外校友不断遇到麻烦。在国外,培训完的医生若需换教学单位工作或者申请到新医院工作,都需要提供原医学院证明和成绩单。这所大学的频繁更名,已经严重影响到校友,尤其是毕业证上写着“四川医学院”的那32届医生。大部分人已经退休,但还在工作的后几届校友中,不少医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现在纽约一家医院任康复医学主任的77级校友王纲说,在需要认证学历信息时,他只能让家属带着证件,不远万里从美国回四川大学去进行学历认证。
就在泸州医学院刚更名不久,王纲又在法庭上“闹了个笑话”。一起涉及几百万赔偿的案件,需要王纲作为医学专业人士去作证。法官第一句就问他:哪个大学毕业的?
王纲回答的,是当时毕业证上的校名“四川医学院”。但当庭在互联网上验证信息,美国人却发现,现在中国没有“四川医学院”,只有“四川医科大学”(两者的英文名称差一个单词),认为他的是假文凭。他不得不向法庭解释上个世纪“川医”更名的种种经过,“川医”与“川医大”的区别。尤其让他很苦恼的是,最近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正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却因为学历认证困难,而被阻断。
“泸医更名后,使校友们在认证学历时更加复杂或解释不清了。这给在北美工作的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限制。”余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美国,管理医生执照的各州医学会,都有一个可授予执照的外国医学院名单。近年来,一些州如得克萨斯州考虑的名单上就曾去掉过“华西”或是“川医”的名字。有些培训点甚至进一步省略成不考虑接受中国医学院毕业生了。
1990年代末,全国院系进一步调整,用了15年“华西医科大学”名字的这所大学,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其中。2000年,它与四川大学合并,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并沿用至今。
当然,也有一些老“川医”的校友拒绝了在这次联名信上签名。按照原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刘报晖的说法,名称并不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真正的好处,“一所学校的校风才是最独特的传统,是复制不了的”。
希望的红光
泸州医学院的官方网站名称已经改成了“四川医科大学”,只是英文网址一时仍改不过来,仍是“泸州医学院”的缩写。
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它挂出“热烈祝贺我校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网络栏头,大红大黄,兴高采烈。从朱德书法中凑的六个字“四川医科大学”,也将成为“川医大”的规范字体。
这让老“川医”们有种鸠占鹊巢的感觉。他们感觉,自己跟这位川籍名人的关系更近。一位老“川医”毕业的医生愤愤不平:当年,给我们上课的几个老教授,曾在中南海给朱德看过病!
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的《关于我校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有关问题的回函》(简称“回函”,下同)中,新的“川医”为自己辩护,称自己更名是“必要、合法、合理”。“……在四川省的历史上,从未有任何学校使用和注册过‘四川医科大学’这一名称。……四川医科大学的名称完全符合国家高校设置和《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命名原则。”
同时,它强调:自己的更名被四川省列入了全省“高校设置十二五规划”;是经它申请,四川省政府组织专家考察,并同意上报教育部,最后才得到批准的。
这封回函没有提及它为了更名而做出的具体工作:它建立了包括8个专项工作小组的“更名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原院长廖斌担任组长。它的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的教授田子朴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廖斌对他透露,在2011年任院长前,泸州医学院就开始了更名申请工作。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廖斌先后从泸州医学院和华西医科大学取得本科和硕士文凭。许多像他一样,在老“川医”毕业,在新“川医”及其附属医院工作的医生为更名的争论感到很尴尬。在校友的微信群,许多人都保持了沉默,甚至有人退出了群组。廖斌本人也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在官网的“泸州医学院2014年十大新闻”上,它甚至将更名称为全校这一年的中心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6月,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就曾召集泸州市和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研究泸州医学院更名的事宜。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对此事十分上心。2013年7月,他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泸州医学院城北新校区,在现场解决其建设问题。2014年5月,市委还专门成立了“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蒋辅义亲任组长。
这座城市用得着这所大学。在《泸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写明要“依托泸州市医学院……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科技高地”。学校给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回函中也表明,“更名是促进川滇黔渝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名“有利于学校在更高平台上汇聚更多优秀人才,有利于学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更名初始,已经看得到希望的红光,“红利”正滚滚而来。更名后,川医大的院系设置,由2014年时的17个二级院系,2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2个院部,25个本科专业。截至2015年5月中下旬,它今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了82%。这正应了老“川医”人的怀疑:它的更名,主要是为了能招收更多的学生。
更名后,虽然院系的体量变大了,但新“川医”仍然没有达到一般普通大学的标准。“作为一个大学,一个系底下至少要有3个专业,一个学院底下至少有3个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中国司法精神病学权威刘协和说。
这事现在还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