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广东省2014年收费公路收支情况。根据当时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2014年广东省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去年全省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为452.3亿元,支出为481.1亿元,总计亏损28.8亿元,平均每天亏损约789万元。
今天,省交通运输厅再次发布了《2014年广东省收费公路统计公报》。但《公报》中数据显示,2014 年度,全省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452 .3亿元,收入构成各项数据也与此前公布的数据一致。
但支出总额为则由此前的481.1亿元,变为现在的448.4亿元,减少了32.7亿元。其中,还本付息支出284亿元养护经费支出45.2亿元,税费支出40亿元,其他费用支出6亿元,均与此前数据一致。运营管理支出费用则由原来的106亿元降为现在的72.9亿元。
这一数据的改变,也使去年收费公路由亏损28.8亿元逆转为盈利3.9亿元。相关负责人解释,此前统计数据有误,以本次发布数据为准。
犹记得前两年,不少车主慨叹高速公路是“印钞机”,广东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做客某媒体时当场“哭穷”,连称高速公路建设1公里往往花费上亿元,广东全省高速公路仅1/3营利,1/3保本,1/3亏损。时过境迁,惊喜让人措手不及。既然营利了,接下来,有关方面起码该考虑如何还利于路、还利于民了。
高速公路盈亏上的数据,在中国是个容易引发民怨的话题。有两组最新数据值得玩味:一是6月3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显示,到2014年年底,全国收费公路里程16.2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3.6%,通行费收入3916亿元,支出5487.1亿元,收支缺口达1571.1亿元。二是18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去年全年合计净利润为142.95亿元,今年一季度整体盈利33.52亿元,平均毛利率为58.19%,盈利水平仍然超过银行和房地产的48.75%和34.37%(《羊城晚报》6月16日)。两组数据,天上地下,令人称奇。
当然,不是所有收费公路都是上市公司,各家营利能力确实存在差异,但短短20天不到,一个大省的收费公路权威公报就能“扭亏为盈”—这不得不让人担心:在收费公路巨亏的历史数据中,还有没有类似“没有核实”就匆匆充数的水分数据?眼下,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等省市均发布了“2014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几乎都以“亏损”收官。舆论自然不能以无限怀疑的逻辑去质疑亏损数据,但在广东收费公路数据“神逆转”之际,很有必要提醒相关部门再“核实核实”,说不定,也会有“意外惊喜”呢?
有消息称,《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正案即将重新公开征求意见,现行收取通行费的“政府还贷公路”模式有望转身为政府发债修路的“政府债务性公路”模式。这固然有助于管控地方债,也宣告了无限期任性收费的公路迟早要谢幕退场。也许,收费公路上的数据之争,说到底还是统计策略的规则之争、道路的公益属性之争、财政责任的底线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