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近期资金趋紧,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本周净投放规模创半年来最大。结合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央行意在对冲性地释放资金,以应对外汇占款下降及为维稳汇率导致的流动性压力;若人民币贬值预期和资金外流压力不减,后续宽松动作仍会跟上。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操作料暂时缓解近期资金紧张状况,但结合回购利率仍维持小涨以及人民币干预动作不断来看,目前投放规模仍然偏小,预计后期央行还需进一步推出总量宽松政策,以稳定资金预期。
他们并认为,尽管目前市场对降准预期高涨,但降准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汇率贬值的压力,央行可能会谨慎为之,短期料仍更倚重定向操作工具。
“(本周加力投放)这只是被动对冲外汇占款的下降,对稳定长期资金利率有作用,但是短期资金极度宽松的局面结束了。”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石磊称。
他并指出,央行货币政策重点在未来几个月已经不是下调利率,主要是维稳资金面,让利率不要涨太多,而所使用的市场操作工具的规模可以随时变化。
央行公开市场本周二和周四均进行了1200亿元人民币的七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则仍持平于2.50%;据此计算,本周公开市场将净投放1500亿元,创逾半年来最大单周净投放规模。前次单周净投放最大量为今年2月9日-15日当周所创的2050亿元。
中国央行周三并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当日对14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1100亿元,期限六个月,利率3.35%。这也印证了路透稍早的消息。
华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屈庆表示,近期央行各项操作都有助于缓和资金的短期紧张,但是被动对冲型的流动性释放,并不能过于乐观,无法改变资金利率稳步回升的趋势。
“我觉得现在市场焦点不应该放在降不降准,而是应该看它是主动宽松还是被动宽松,放的钱够不够这个缺口,目前看呢只能说降低了资金紧张的程度,量肯定还是不够,因为回购利率没下来嘛,”他并称,“下一步央行应该还是定向操作优先吧。”
上周二人民币中间价改革并大幅贬值后,银行间资金面就逐步收紧,尽管在央行大力投放呵护下目前流动性暂现缓和,但资金价格升势仍未扭转,主要回购利率中隔夜品种加权平均利率最新报1.8039%,自8月11日汇改以来,累积升幅已逾25个基点。
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周四早盘继续小幅走低,但6.40元关口支撑仍强;中间价则五连升至一周新高,因国际美元走弱。交易员表示,央行关键整数关口再现强力干预,成交则继续放大;而新兴市场货币依旧动荡,人民币“左右为难”,估计短期维稳将重占上风。
欲浏览中国央行公开市场单周资金流向变化图表,请点选link.reuters.com/rur45w
**降准呼声虽高,但有加剧贬值顾虑**
虽然央行本周进行连续的流动性释放,但在未来资金面还将面临持续压力的预期下,市场对降准的呼声仍高;不过释放过多资金可能加剧人民币贬值,可能成为央行再施降准利器的顾虑。
石磊认为,短期全面降准概率很小,运用逆回购+MLF+SLF(常备借贷便利)等短期操作工具已足够。
“降准是把利率降下去的全面宽松手段,现在货币政策防线是汇率,利率不是重点,而且目前放水会给外汇市场造成更大的压力。”他说。
北京一大型券商研究员亦表示,全面宽松更重要的还要看时机,因为在人民币贬值和资金外流两大压力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央行在外汇市场干预的同时不应再出台增强贬值预期的动作。
不过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徐寒飞对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MLF并不会取代降准,总量宽松仍然可期,三季度央行仍会大概率下调存准率50-100基点。
他称,回顾2015年以来的央行降准降息历程,MLF和逆回购并不是替代央行总量放松的工具,两者常常结合使用,短期(逆回购、MLF)与长期、结构与总量工具并非相互替代,央行政策目标一方面要对冲外占流失,维持宽松资金;另一方面降低中长端融资成本,刺激总投资需求回升。
在暂停近两个月后,央行于2015年1月22日恢复公开市场操作,不过方向由正转为逆。除春节长假前一天停做一次外,逆回购操作一直持续到4月16日,而之后央行年内第二度降准,逆回购再次暂停;此后在6月25日,央行为稳定半年末的短期流动性,再度重启逆回购。
除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外,中国央行在2014年三季度还创设并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对象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
此外,去年4月央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根据棚改贷款进度,去年和今年前七个月分别提供PSL资金3831亿元和4633亿元,并将PSL利率渐次由4.50%下调至目前的2.85%,以引导国开行降低棚改贷款利率,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文章来源: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