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迪顿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经济学家离诺奖有多远?

文 / 芳芳 2015-10-13 15:51:42 来源:亚汇网

  北京时间12日19:00,经济学奖作为今年诺贝尔颁奖季的压轴奖项揭晓。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安格斯·迪顿(Angus Stewart Deaton),1945年10月19日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

  他曾就读于爱丁堡Fettes学院,在那里他是基金会学者,并在剑桥大学赢得了他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他是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国际事务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

  2015年整个诺奖评选中,中国人有所斩获,药学家屠呦呦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中国人先后在文学奖和生理学奖上开张,不过在经济学奖上,恐怕距离真正染指大奖更需等待更长时间。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银行1968年为了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奖项,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虽然并不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中五大奖励领域之列,但诺贝尔经济学奖仍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

  遥想去年经济学诺奖公布时,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在微博上讽刺说中国学者不配获这个奖,称"中国学者甚至连每年得奖的人都认不全连最前沿的学者在搞什么都不知道,甚至,连以前的理论都没搞全懂,得奖不是开玩笑吗? "

  这句话固然尖刻,但也并非不对。经济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更偏重于该理论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理论形成后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这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学者们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劣势。

  在马光远看来,虽然中国不乏优秀的经济学者,但整体上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仍处于追赶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实践土壤也不算太好,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其称为"制度变迁",不如叫做"制度复制",主要是要复制西方已经成熟的市场制度。

  但有趣的是,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过,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目前似乎并没有一套解释中国奇迹的完整理论,即使有了也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此外,评奖体系也对中国不利。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曾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刘翔的110米赛跑得奖不一样,刘翔得的奖是秒表掐出来的,非常客观,而诺贝尔奖是人评出来的,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它和物理学、生理学(医学)奖有本质的不同,因而对于中国经济学家今后有没有可能拿诺贝尔奖,不必那么看重。

  这反映出经济学诺奖的主观性因素要远胜于其他奖项。

  李稻葵评价说,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到目前为止还是在美国,这个奖项是欧洲人占主导的。一般得这个奖的人,我观察有这么几个条件,第一确实有独特的贡献。第二个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整个学界的影响力,可能还体现对欧洲委员会的影响力。第三个,跟这个相关的,人缘好的人容易得奖。

  尽管有后发劣势以及在评价体系上不占优等方方面面的局限,但多在自身上下功夫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向《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相比欧美实在是落后太多,不管是实践领域还是基础理论上。"如果没有很好的实践风气,也不太可能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理论。"

  说到这时,他情绪也略显激动。这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学者说,中国很多所谓经济学家们有时还在就一些西方学界早就有共识的内容进行无味探讨,而去农村走一圈,去三四线城市住两晚,和当地市长开个座谈会就算是基层调研了。

  "这样,你觉得有可能得诺奖么?"这位学者反问记者。

  最后还需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其在经济学上的巨大成就,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2004年在澳大利亚去世,享年56岁。杨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