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金融危机折射出的金融心理学:互相顺从

文 / 亚双义 来源:亚汇网

近30年来,我们的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多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5年A股下半年的的暴涨暴跌,以及去年上市公司大量的债务违约以及,也可算是局部金融危机的一种表现。

“因何造成金融危机”的三种观点

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市面上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和投资人谁都没错,只是一些凑巧的因素导致的一场“完美风暴”,好比每天出门打渔的渔夫,99%的时间都能安全回来,但若赶上那1%的大风暴就会遇险。

这似乎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也最符合高层监管的立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总统、美联储主席、财政部长基本都把危机解释成“完美风暴”。然而在该危机发生前几年,监管层就收到了各式各样的警告,但没有人去重视和预防。我们的副总理刘鹤的观点很客观,他认为“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金融监管的失败”。

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是制度缺陷造成的。传统金融学强调只要有少数人是理性的,金融危机这种非理性的结果就不应该发生,而这种推导实际是建立在“无限套利”的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又来源于传统金融学家久坐书斋,并不了解真实世界的各种交易制度。一旦环境变化,比如通货膨胀引发央行持续加息,泡沫就会破灭,危机就会发生。

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来自于人性的缺陷,这似乎和第一种解释一样过于简单——如果不把危机的责任推到监管身上,那就直接推到投资人身上好了。的确,过度自信,贪婪,恐慌,追涨杀跌是人性的弱点,但基于各种行为偏差的概念,其实是推导不出金融危机的。

以美国为例,大家想一想,如果只是一些没有工作的低收入家庭,出于贪婪的原因去买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房子,为什么一些银行或影子银行仍愿意提供贷款?为什么一些金融机构还愿意持有这些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衍生产品,哪怕其蕴含高风险?甚至为什么保险公司还会为这些衍生金融产品提供保险?是因为金融机构从业者收到奖金的激励吗?

这个解释曾经非常流行,但一方面过于感性,缺乏理性考量,另一方面也过于黑暗,人性光明的一面完全被忽视了。真正愿意为了金钱利益主动去伤害无辜者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否则我们的社会将变得一团糟。

所以,用通常提到的“人性缺陷”,其实是没办法解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这里其实蕴含一个“顺从”的行为因素。

互相顺从的力量

试想一下,当一个受过良好金融学教育的信用评级分析师,面对复杂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衍生产品时,在明知不该给他们AAA评级时,却选择了“顺从”市场的惯例——既然别的大公司,其他有经验的评级师都是这么做的,那我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向上司提出反对意见,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同样,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从业人员,明知道不应该给那些没有工作,收入低到无力偿还房贷的家庭提供贷款,即使没有奖金激励,也选择了“顺从”市场的惯例,那我这么做也无可否非。与其犯错,不如和别人一样。而对于有些没有工作的人或低收入家庭,即使他们并不贪婪,也很可能会“顺从”身边类似家庭的做法,跑去贷款买房。

再深入一步说,那些金融监管层,为什么收到大量的警告也依然选择置之不理,很大程度也是“顺从”了金融机构和家庭的选择。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非顺从”的行为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扰,产生一种心理学家称为“认知失调”的病症。相反,相互顺从,会让大家在心理感受上更加和谐。这种扎根于我们基因内,根深蒂固的习惯,要比传统意义上的行为偏差,更加难以抗拒。

当这种相互顺从的行为,不断积累,从少到多的时候,就是危机产生的时刻,可能发生在金融市场,也可能在其他市场出现。所以,我们在金融投资上,在一些条件下,顺从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加重要的是坚持独立思考,才能避开危机,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存活下来。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