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股市暴跌惊人分析:原来需要学心理学

文 / 亚双义 来源:亚汇网

股市暴跌惊人分析:原来需要学心理学。日前,周四股市开盘后,沪指高开高走,再创7年新高。不料10点后沪指和深指两市便开始高位跳水,暴跌不停,股民直呼07年的“530惨案”重演,纷纷在朋友圈发布天台的风景照。

为何强调“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为什么说“人们倾向于过早地卖出赚钱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钱的股票?”华尔街有句古老的格言:市场由两种力量推动,一种是贪婪,一种是恐惧。投资的目的是赚钱。

1.可是投资一定可以赚钱吗?

2.如果可以赚钱,那么可以赚多少钱呢?

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实际上是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投资动机;不同的投资动机带来的是不同的投资行为;不同的投资行为对应不同的投资心理。

买卖股票的心理很重要

同样一只股票,买入初期你的目标是长期持有,或者是短期持有,更或者是**性质的2-3天持有,在这期间股价的波动都会对你不同的影响。

对于长期持有的股票,由于你买入前,必然做过周密的计划,对股价的波动肯定做过心里预期。此时的短暂的下跌都不会对你造成多大的影响。

而对于短期持有还有**性质的2-3天持有的这类股票,买入之后,受大盘,或者一些不利消息的影响,更或者是一些不可预知的一些因素影响,造成股价的波动(这里尤指下跌),都会对买入者造成较大的心里暗示。即使是自己的买入时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买入后股价的前期走势和心里预期的走势不符,给自己较大的心里压力,开始怀疑自己早期的判断,而造成小亏出局。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买入前,针对不同的持有时间的股票就要有不同的仓位标准。

长期持有的股票最好仓位重一点,全仓也未尝不可!

但是短期持有,尤其是**性质的2-3天持有的股票,仓位要轻一点(特殊情况除外),这样就可以较大程度避免由于心里上的压力而造成判断上的失误,从而避免损失。

研究报告显示——股票投资:学心理胜过学经济

波恩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的经济学家牵头搞了个试验,查看几十个大学里学各种专业的人交易股票的成功率,结果是:学心理学的人买卖股票的成功度高于学习经济学等的。

这个互联网试验是在35个德国大学中举办的,共有约6500人参加。专家连续几个月,观察学习各种专业的人购买与出售股票的情况。结果,学心理学的人平均赢利超过8%,高于学企业经济学和数学的,甚至相当于学国民经济学和物理学的人的3倍。

这个研究报告的撰写人之一、波恩大学的安德列斯·罗伊德尔认为,心理学学生和老师取胜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信任被捧得过高的证券,经常反对一种有许多人去购买,从而使之变得太贵的股票。”

游戏的方法是,参加游戏的人要在A和B两种虚拟的股票中做出选择,这两种股票只有一种是赚钱的,而另一种是赔的。组织者提供了1.1万欧元的奖金,目的是让游戏参加者对他们的决定作出认真思考。在购买股票前,他们得到投资银行的咨询意见,但投资专家们的看法只有2/3是正确的。同时,参加游戏者可以随时看到,其他参与者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这个研究报告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这些虚拟投资者往往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视其他人的购买行为,经常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反面。罗伊德尔说:“在许多专家的想象中,股票投资人就像北极旅鼠,他们购买抢手的股票,从而把股值推向过高。”传说中,北极旅鼠繁殖过多后就涌向一个地方去集体自杀。

股票市场上出现大波动,专家们就经常认为是群体旅鼠行为造成的。罗伊德尔说:“完全可能的是,每个股票投资者不去管别人的行为,而独立地自己作出决定。不管怎么说,群体论是应该怀疑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专家都持罗伊德尔这种看法。金融服务公司Cognitrend的约阿希姆就认为:“市场上是存在一种群体行为,这是很久以来就众所周知的事,而且有研究报告为证。”他指出,股票投资人经常相信所谓的重要信息,“比较也起到作用:我的邻居在干什么,为什么他比我成功。”

然而,在这份研究报告里,股票投资者们却绝不是盲目地随大流的。有些参与者甚至故意为终止当前的趋势而投资,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稳定下来。在人们认识到股票市值被夸张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往往是有意义的。罗伊特尔说:“心理学家们对这种发展有一种良好的嗅觉,这对他们的成就是关键的。”

要学会不管股市上如何发展,都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反应。

约阿希姆说:“值得推荐的是,在投资之初搞一个计划,然后坚持这个计划。”

罗伊德尔说,一个重要结论是“谁能够把自己的直觉考虑在内,保持一定的距离认真观察,谁就给在股市上的成功创造了良好前提。”

心理学造就股市90%的涨跌走势

股市的本源从根本上就注定了股市的掠夺性,即少数人的获利,来自于大多数人的盲目投资。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多数人盲目投资的呢?答案就是投资大众非理性的群体心理活动。投资大众的心理波动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其对股市大盘行情持有的希望与恐惧心理在短时间内却决定着股市的走势直到恐惧者全部抛出而满怀希望者大量买进。为此,美国股市心理及经济心理学家科斯托拉尼认为投资大众的群体心理状态是引发股市走势变化的最重要推动力,而股市的投资气氛归根结底是一种投资大众的心理共识这个心理共识反映了大多数股票族对股票市场走势所持的悲观也许看好态度。

投资大众的群体心理是由众多个体心理组成的,错误的个体心理不仅容易导致个体做出重大的错误市场决策,而且这种错误心理在股票市场上会互相传递,相互影响,凝结成群体力量,就像火上浇油一样使火势更猛。大众的疯狂、集体愚蠢、从众思想是心理学家对这种集体非理性荒唐行为的形容。由此,可以说,股市是有史以来人们在其中表演最不理性行为的舞台。

事情还不仅止于此,在这个不理性的舞台上,还存在着机构和庄家,为了从散户手中夺利,他们精心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制造各种陷阱,为投资大众非理性的群体心理活动煽风点火,试图请君入瓮。

你是否在投资失利时,总是下定决心告诉自己:下次我一定不再道听途说,要事前多做功课;下次我一定会做好止赢与止损;下次股价大跌时,我一定不会急着逢低买进;下次,下次结果下次在同样情况下,你仍然犯下相同的错误。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非理性的投资心理和错觉造成的。

股票心理学:长期后悔和短期后悔

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虽然故事的经过不同,但他俩都损失了假想中的1200元,现在,又同样陷入了自责和后悔中。问题是,你觉得他俩哪个更后悔呢?

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长期合作伙伴阿莫斯·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1982年进行的一项经济心理学研究(2002年,卡尼曼凭借在经济心理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时的测试中,92%的受试者认为前者更后悔。研究者推测说,这是因为想象前者没有换股继续持有,比想象后者换了股更容易。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关于后悔研究的经典实验。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