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像我这样的无能之辈来说,长期持有一只股票,大多数是被动持有。
所谓被动持有,就是因为被套,又不甘心认赔出局,所以长期持有。
2015年之前,持有比较长的两只股票:一个是安阳钢铁,一个是新野纺织。
当时的理由是听了一句话:买自己所在区域的股票,更熟悉一些。
实际上,只要用心,无论多远,还是能够了解他的情况的。
2015年之后,持有时间比较长的是中信证券。
而买中信证券,是因为在2007年的牛市中,中间证券大涨特涨,而且,证券一旦涨起来,就会比较快。
但是这是建立在牛市初期的基础上,什么时候才是牛市初期,谁也不知道。
再就是现在持有的华兰生物,看了一下日子,最早是2021年元月25日买入的。
当时,正式准备对他进行研究、启动了解,应该是2021年3月份左右,那时候我在一个外边培训一个月,时间、环境比较宽松,晚上可以集中阅读自己想要阅读的东西。
这将近两年的时间,持有的其他品种的股票大多都已经卖掉(除掉一些格力电器),全部押到了华兰生物身上,最多只剩下100股留作纪念。
那么,华兰生物的每次的上涨或者下跌,都牵动着我的心。
华兰好,我就好;华兰不好,我的心情也不好。
特别是账面数字下降的比较多的时候,心情是很难受的。
不过,好一点的是:通过华兰生物,我知道怎么认认真真的学习、了解、研究一只股票。
虽然华兰生物这样的医药生产研发企业,属于科技行业、不太好懂的那种,但是时间长了,也慢慢地摸索出来对这个企业如何进行估值。
但是华兰生物,我在昨天的文章里边也说了:不算是一流的行业,不是特许经营的行业,不像贵州茅台那样比较强势的企业。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二流的行业。
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们要赚钱,只能在他低估的时候买入,等到高估的时候卖出。
当然,这句话也相当于废话,对于任何企业都适用。
但是,像贵州茅台这样的企业,你在高估的时候买入,只要你不放弃,总归会有赚钱的时候,只要不过于极端高估。
因为这样的企业没有倒闭的可能,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这样。
但是有些企业就不一定了。
有的企业可能因为赚钱不容易,为了维持他的股价,然后不得不造假,最后可能会被发现。
最后,指使造价的幕后老板郎当入狱企业退市。
贵州茅台不用。
因为他的东西能够卖出去,业绩不用造假。
有的企业,则有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企业破产。
比如说疫苗企业生产的疫苗造假、不合格,不能使用,但是一路放行,最终流入市场,最终致人死亡。
这个如果一旦被媒体、公众、法律发现,那就是死路一条,你投进去的钱可能是血本无归、一分钱也拿不到。
所以,我比较担心的是华兰生物生产造假。
至于他的业绩,企业的业绩上下起伏很正常。
但是,从过往的历史来看,华兰生物在生产工艺、质量安全上,把控得还是比较严格的,还没有发现生产工艺流程上,为了上市造假的迹象。
所以,我觉得华兰生物还是可以适用那种低估买入、高估卖出的方法。
但是华兰生物不是那种可以无脑买入、坐等他价值发现的企业,因为他有可能让你血本无归。
这是我“长期”持有的一支股票,当然不到两年的时间,实际上也根本算不上长期。
另外一个就是格力电器,我觉得30块钱以下的格力电器是值得买入的——因为他们的分红。
每年格力电器的分红,10股分红20块钱,甚至更多。
如果以30块钱的价位买入,年化收益率就是6%左右。
而且,我觉得他这个分红在一定时期内会持续下去,只要高瓴资本不退出。
因为当时高瓴资本买入格力电器是贷款买入的,既然是贷款就有利息。
这个利息如果让高瓴自己单独拿出来,他是不愿意的。
所以,作为大股东,他会要求管理层持续分红,覆盖住他在银行贷款的成本。
但是如果格力一直这个样子,高瓴资本也不是做慈善的,早晚有一天会退出,从目前来看他是没有挣到钱。
在以前的文章(有本事真好!)中,我曾经算过,高瓴资本买格力电器是46块多,当时的市场价格是五十多块钱。
虽然买的便宜,但是高瓴资本还是没有挣到钱——或许他们有什么暗箱操作、抽屉协议、内幕交易,我们不知道。
但是明面上,高瓴资本是没有挣钱的。
我觉得长期持有一只股票还是可以的,有前途的。
最后找一段话来为自己打气(巴菲特1992年致股东信中引用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给他的生意伙伴斯格特的信中的一段话):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式是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在自己了解并且相信的事业之上。而不是将资金分散在自己不懂且没有特别信心的一大堆公司上。每一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一定有其限度,就我本身而言,很难同时有两三家以上的公司可以让我感到完全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