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股市是由人组成的,为什么会反人性?该如何修炼心法?

文 / 夏天 来源:亚汇网

   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也就是说,顶级的交易员,他们大多数都掌握了人性在交易中的各种表现。

  

   知道了人性是如何表现的,并逆反这些人性,便是交易员交易成功的基础,因此,好的交易员其实没有什么秘密,他们只是发现了人性在交易中的弱势,并且主动的逆反了它们。

  

   在海龟交易法则一书中,罗列出了一些对大多数人的交易影响明显的认知偏差。那么,这些认知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易的?

  

   1、厌恶损失

  

   不愿意止损。我宁愿不盈利,也不愿意止损出局。这就是很多人的心理状态,期货还好,因为有杠杆,大波动,人们更容易能够认清止损的必要性,但是股市中,不愿意止损的人的数量非常庞大,因为,股票在牛市中总是会上涨的这句话,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理由。

   而职业交易者都止损都直接而果断,跟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2、沉没成本

  

   因为厌恶损失,衍生出了人们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沉没成本指的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经济学家薛兆丰曾经指出: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这么想,他们很难接受这些事实。

  

   比如海龟交易法则里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公司投入了1亿美元研发出了一个项目。结果这个项目开发成功以后,他们发现了一个明显更好的技术。按照正常的理性的逻辑,这个公司应该放弃之前的项目,转而研发这个新的项目,应该着眼于未来,不必在意之前已经花掉的成本。

  

   但是,这种转变会让这家公司觉得自己的1亿美元成本白白浪费了。他们有可能会继续坚持最初的项目……这就是沉没成本带来的糟糕决策,被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所影响。

  

   在交易中,这种现象也市场可见。

  

   比如,很多人经常死扛着一支股票,除了厌恶损失的情绪外,或许他还在想,这支股票我如果平掉了,那么我之前的损失就浪费了。于是,他就死守着想要捞回成本,根本不管不问别的走势更好的股票。这个就跟上面说的那个公司是一个道理。因为之前的成本而放弃了别的更好的机会。

  

   这种行为模式会随着亏损的增加而被强化,因为沉没成本越大,人们越难以放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听说有人的股票拿了几十年的原因。让人能够关掉电脑,卸载软件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既然已经亏了这么多,如果我止损,那么这钱不是都打了水漂么?

  

   可实际上呢?实际上,后期行情怎么走,跟他付出了多少沉没成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因此,对于交易员而言,该止损止损,该回吐回吐,不要过分在于那些沉没成本。

  

   3、厌恶不确定

  

   海龟交易法则把人们更愿意落袋为安成为处置效应。但是我觉得它是由厌恶损失和厌恶不确定而导致的。当我们的账户有浮盈的时候,我们会同时面对利润的不确定性,和利润可能损失掉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我们难以忍受继续持仓。我们迫切的想把盈利这件事给确定下来。所以,一旦有浮盈,尤其是在浮盈开始波动的时候,是人们最想平仓的时候。

  

   可实际上,交易需要拥抱不确定,需要在有浮盈的时候,尝试获取大的趋势行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机会拉大盈亏比,实现整体交易逻辑的正向收益预期。见好就收的思路,是根本持有不到趋势行情的。

  

   4、结果偏好

  

   就是我们更愿意相信结果,而非过程。

  

   很多人只看自己的交易是否盈利,他们认为,盈利的交易就是正确的,亏损的交易就是错误的。完全不在意其背后的交易逻辑。实际上,职业交易员更在意的是交易逻辑,逻辑正确,单次交易是亏损的也是对的。逻辑不正确,盈利的单子也是错的。

   比如,死扛。很多人死扛后真的抗回来了。这在结果偏好的认知下,他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然后就在某一天被一波抗不回来的行情给带走了。还有很多人因为运气而实现了短期盈利,结果也是强化了他的行为模式,最后导致了其失败。

   人们向来喜欢结果,尤其是在期货市场这种不确定横行的领域。因此,在交易界,吹牛向来是有市场的。因为赚钱的就是厉害的,谁赚钱谁是高手,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看结果不如看逻辑,因为在这个不确定、带杠杆的领域里,结果非常具有偶然性,而逻辑,才具有真正的稳定性。

  

   5、近期偏好

  

   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

  

   这个很好理解,很多人使用某一套交易方式,只要近期亏损,他立即会说:市场变了或者说,方法失效了。比如海龟交易法则本身,很多人都尝试过这套交易模式,但是,只要当这套方式开始连续亏损,他们就会说,这个方法知道的人太多了,早就失效了。可实际上,真正能够使用这套方法的人,凤毛麟角,极少部分是因为真的懂,而大多数人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交易逻辑,他们遵循了自己的近期偏好。

  

   一亏损就开始改变,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因为人们的近期偏好,殊不知,任何一套交易方法都无法实现一直盈利,任何的交易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不利期,长远的从逻辑上看问题,才是正确的方式。

   最近谁赚钱,谁就厉害,谁就是大神。以前几年收益稳定,近期亏损的老牌高手就是不行了,这就是外行的思维模式。明星常有,而寿星少存,可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6、潮流效应

  

   比较简单,就是人们会因为其他人相信某件事就随波逐流的相信这件事。比如,大多数人都相信:海龟交易法则早就失效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验证过吗?没有,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在交易中,洞察力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交易者避免上述两种情况。

  

   7、锚定效应

  

   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出场。

  

   为什么在走势下跌,账户亏损的时候很多人无动于衷,而行情反弹到成本附近的时候,人们更原因反应过来而逃跑呢?除了厌恶损失,厌恶不确定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锚定效应。比如,多单螺纹钢3000的时候我犹豫了没出,现在2800了我更不能出,因为当时3000的时候我都没出。3000这个位置变成了一个锚点。人们总是把当前的位置跟锚点相比。而当价格开始反弹到这个位置的时候,接近了锚点,人们就更容易出场,因为接近了锚点。

  

   我们以前听过期货市场上有人用5万元赚到了上千万最后又回到了3万的故事。她为什么不在回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落袋为安呢?我相信有两个因素。第一:她之所以能够实现夸张的收益,靠的就是能够抗得住回撤。第二点,就是在回撤过程中,她想,既然我曾经达到过那么高的收益,现在平仓的话,岂不是白白损失了本属于我的利润?她把之前的高收益位置当成了锚点。账户权益一路下跌,一路被锚定,一路不甘心,最后,怎么上去的怎么回来。

  

   这个问题在交易中非常常见,解决方式也很简单,设置合理的出场,忍受一定程度的回撤,并且明白回撤是趋势交易的必然代价即可。不承担回撤,如何获取趋势中正确的方向?

  

   8、市场和交易者力量对比悬殊

  

   与交易者相比,市场的资本和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本、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有限的,因而,交易者与市场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对市场一定的优势。

  

   大部分时间,市场都是非线性的、无规律的,甚至是不适合交易的,而那些非资深交易者们,却大部分时间都在交易,正如堂吉诃德一般一次次冲向风车,最终徒劳而返甚至遍体鳞伤。

   交易者无法一次性成功,但可以一次性失败。

  

   9、人性的弱点

  

   “交易是反人性的”这句话事实上不完全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人性的某些普遍性的弱点,体现在交易中会增大失败的可能性。比如贪婪、恐惧、患得患失、自我保护、目光短浅、懒惰、冲动、从众、迷信权威……

  

   人性这个话题着实有些大,在此基于我的观察,以及我在CFA学习过程中学到的行为金融学知识,做一些分析。

  

   懒惰。格雷厄姆(CFA创始人,巴菲特的老师)有位非常尊敬的投资者巴鲁克,他称巴鲁克为大人物(Great Man),在1929年大熊市之前,巴鲁克及早撤离股市,而格雷厄姆没有撤离,几乎亏到倾家荡产,直到7年后的1935年12月才把所有的亏损弥补完毕。

  

   巴鲁克在他的书中提出了十大投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在买入某只证券之前,必须弄清楚一切可以弄清楚的关于这只证券的公司、公司管理和公司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公司的盈利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

  

   懒惰导致我们买入标的前没有对标的进行深入理性的调查和研究,经营财务公开信息一概不看。我们叫个几十块的外卖还要看了又看,货比三家,努力搭配凑单以实现优惠券利用最大化,几万几十万买股票下决定却只需一秒钟。

  

   懒惰还导致我们从不学习相关知识。信息时代,大部分的投资理念和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然而很多人在真正投资的时候,全凭热血,只需要甚至是完全没有投资经验的陌生人告诉的一个六位数代码,就无脑跟进。

  

   从众。行为金融学里叫"herding",鲁迅先生说的“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就是真实写照。人是群居性的动物,而交易却往往是需要独立的,孤独的思考。从众行为可能是根植于人类基因的选择,远古时期,一旦被群族部落所抛弃,个人是无法抵御外部恶劣的生存环境的。人们会倾向于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而附和别人,即使是按理性分析他们应该采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

  

   从众行为的根源,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是regret-aversion bias(后悔厌恶偏差),即当人们决策失误时,会产生后悔情绪,如果是因为自己提出的新决策导致失败,后悔情绪会更强烈。同样的还可能导致迷信权威,当投资者认为自己是跟随了主流意见或权威意见时,便认为即使失败也不是自己的过错,于是盲目跟风。

  

   尤其是牛市市场热度提高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从众行为。周围的人投入市场都赚到了钱,而自己没有参与,心情会尤为焦虑。实际上越是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保持理性越是难能可贵,我曾说过一句话“不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克服自身情绪偏差,牛市难得,希望牛市带走的是钱,而不是肾上腺素和教训”。

  

   贪婪和恐惧。多数人死于贪婪。前段时间雪球有位知名大V价值投资者融资买入某“空茅”爆仓了。逻辑看起来很硬,高ROE,核心资产,PE也不算高,往前追溯十年以来涨幅十倍,像极了巴菲特所言“厚厚的雪,长长的坡”。然而从去年末高点至今跌幅50%,就使得投资经验也算资深的大V爆仓了。去年至今,无论是”药茅“、“险茅”还是”猪茅“、“酱茅“,持有者可能都损失惨重,在此无意吃人血馒头,很多这些价值股的投资者无论事投资经验抑或专业知识也比我深厚的多,往年可能获得过数倍收益。但如果像前面提到这位大v,即使是再看好,高杠杆持有单只也着实是过于激进。

  

   由于羊群效应,市场在过热或过冷的时候,都会存在过度的现象,一般人梦想的操作应该是“熊市”不参与,少参与,或是对市场错杀到合理区间以下的标的进行长期性、分阶段的建仓,而在“牛市”的泡沫中套现离场,但实际的操作中,很多人是在”牛市“顶端的群体性癫狂中入市,然后就高位站岗数年。而在“熊市”末期最悲观的时刻,则少有人敢逆势进场,做到“别人恐惧时贪婪”。

  

   对于交易者的行为偏差,很多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中有所提及,行为金融学的一些偏差在许多其他答主的回答中也有提及,因而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在此也推荐各位可以去自学一下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我认为学起来是非常有趣,且能指导警示自身不断反思,少犯类似的错误。

  

   10、合格的交易者应该是持续自律和不断学习的

  

   其实合格的交易者应该是严格自律,不断学习和突破自我的,如果想学习金融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指导自身投资,可以选择学习CFA的课程(不一定报考,毕竟考试费用比较贵),比如经济学教你判断宏观,财报分析教你看得懂上市公司报表,权益、固收教你懂得如果做估值评判投资标的价值,IPS教你做资产配置,行为金融学教你懂得行为的偏差以及对交易的影响。

  

  

   最后如何避免割韭菜,我给点建议:

  

   1:交易中最大的痛苦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却永远做出错误的选择,知道和做到这个巨大的鸿沟,你必须跨越才能成功,因为投资是反人性的,别总是用希望去取代分析,情绪是交易最大的忌讳。

  

   2:炒股是一场持久战,前两年是准备,真正的交易之路在此后才开始,而且前两年不能是随随便便的两年,而是痛彻心扉的两年,重要的是活下来,真正的投资高手,追求的不是一时赚多少,而是追求如何能生存得更长久,只有在股市中长久生存,才有盈利的资本。

  

   3:当你有纪律时,交易会变的容易很多,你的规则将消除复杂性,交易中除了纪律和规则,不要相信任何东西,交易当下屏除主观,只做规则,不管涨跌,大道至简,不变应万变。

  

   4:交易如果没有耐心,严格的纪律,即使学再多的技术也救不了你,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5:交易是发现真实自己最快途径,通过交易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性格很容易在交易规则中体现出来,市场不会改变,但交易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成佛成磨就在一念之间。

  

   6:在股市里,我们小散是无法创造机会的,只能等待和寻找赚钱的机会,只跟随,不抄底,不是上升通道的股票不要看,管他将来怎么样,不要陪主力去建仓,没时间陪他们耗着,如果误买追高,赶上强转弱,赶紧卖出,避免损失扩大。

  

   7:散户赔钱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时时刻刻都有股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盯盘,这样即便有赚,后面还是要回吐利润的,盯盘越久,情绪就会越多,情绪多了就会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更多,随之而来就是亏损更多,适当学会空仓或者少看盘,放下,学会空,学会静,静能生慧。

  

   8:经验永远只有在教训中才能深刻体会,交易路上任何一个人都要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交易模式再有理,终究是别人的总结,成功的故事再励志,也只是别人一路的经历,只有你自己觉悟到的才能改变自己,每个人的投资风格,持股周期,风险能力,千差万别,盲目抄作业,一定不是最有效的办法,他人的观点和方法只能借鉴,最终还是要多靠自己。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