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提前转鹰派预示通胀超预期
文 / 鹤轩
2021-06-25 17:29:45
来源:亚汇网
PPI追踪生产成本变化,是衡量通胀情况的一项关键指标。伴随PPI的快速上涨,市场对美国2021年通胀预期从2.4%大幅上调至3.4%。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也随之进行了大幅上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测值已经上升至7%,3 月预测值为6.5%。对今明两年失业率预计分别为4.5%和3.8%,相比此前也有明显上调。
经济周期就像列车的车轮,一旦转动起来就很难停下。面对创出十年新高的PPI涨幅,美联储不得不提前转向鹰派。最新的议息会议虽然决定维持联邦基金目标利率0%-0.25%不变,但同时上调了关键的短端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和隔夜逆回购协议利率,上调幅度均为5个基点,这表明美联储已经从实际上启动了货币收缩。
对于上调基准利率,美联储也开始吹风。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称,高通胀阶段将“比我们最初预期的更长”,可能是6到9个月,而不是2到3个月,“所以就缩减前景展开辩论完全合适,关于缩债的问题可能在3-4个月内做出决定,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加息”。达拉斯联储主席卡普兰也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首次加息,“美国经济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更早达到美联储缩减资产购买规模的门槛。”
投资者通常更熟悉的概念是基准利率,基准利率上调具有更强烈的政策信号意义,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更大。但实际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周期,与基准利率是同步的。上一轮短端利率上升周期发生在2015年底开始一直到2018年,这期间美国基准利率同步上调。所以,这次两个关键短端利率的上调,更像是美联储对全球通胀发出的一声预警。
从上调超额准备金率和逆回购利率,再到引导加息预期,美联储给金融市场准备了一份货币回笼的套餐。从历史规律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全球流动性向美国市场回流。在美元汇率走强、美元利率上调的推动下,部分跨境资本将从新兴市场流出,这对港股等外资机构占比较大的市场,会产生阶段性冲击。其次是大类资产的再平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受到抑制,股票资产得到经济增长的支撑,但估值扩张又受到货币回笼的制约,而债券资产在加息周期中最受伤,现在流行的固收+产品压力山大。
所以,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意思的现象:全球风险资产召开比惨大会,比特币闪崩跌破3万美元,20万账户一夜爆仓;美股大跌后快速反弹,纳斯达克指数还刷新了历史新高;大宗商品价格跌幅明显超过美股,对美联储强势转鹰派心有余悸;美元指数近期创造了近14个月的最大周涨幅,而国际金价则创了近15个月最大周跌幅。各个市场还在震荡中消化美联储加息预期,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