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美国总统拜登就职“满月”。上台伊始,拜登展现出积极作为的行事风格,试图以此向美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宣示原来那个美国回来了。上任第一周,他创纪录地签署37项行政命令,显示出迫切想改变特朗普时期的政策。拜登下达多道涉及疫情防控的政令,叫停美加“拱心石”输油管道项目和美墨边境墙建设、停止退出世卫组织和《巴黎协定》,第一时间与欧洲盟国领导人通话修复关系,延长美俄唯一军控文件《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过去一个月,尽管拜登政府努力与特朗普划清界限,但对内他给“买美国货”政策加码,以刺激国内制造业;对外坚持“印太战略”,同时强调大国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抗疫,说干就干】
一个月前,拜登就任美国总统第一天,就在白宫西翼椭圆形办公室签署了17项行政命令,开始了推翻特朗普时期所做决定的脚步。所签政令涉及新冠疫情、经济、环境、种族和移民等事项。用拜登的话说,“不能浪费时间”,“这些只是个开始”。
《纽约邮报》1月26日报道,拜登就职第一周签署了37项行政命令,这个数字超过了此前所有美国总统同期所签政令的数量。报道称,这37项政令中,10项关联疫情防控,15项涉及政策变动。
拜登的一波波操作,迅速赢得好口碑。美国蒙茅斯大学1月27日发布的民调显示,拜登上台第一周的支持率为54%;美国莫宁咨询公司的民调显示,拜登的支持率为56%。美国民调网站“538网站”的数据显示,特朗普任期前半年平均支持率为41.4%,奥巴马为60%,小布什为53.9%。拜登上任后立即签署多项行政命令。
从白宫密集发布的政令,也反映出拜登政府初期的施政重点,应对疫情无疑是首要任务。拜登就职当天签署的第一项政令就是“口罩令”,规定人们在联邦政府的建筑物内须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敦促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同样措施,呼吁美国民众从本月20日开始的100天内坚持戴口罩。
接着,拜登就职次日发布了一份长达198页的国家抗疫战略,制定了七大目标:重建民众信任;推进疫苗接种计划;通过实施“口罩令”、增加检测量、提高治疗能力等手段遏制病毒传播;扩大紧急救助计划,动用《国防生产法》;安全重启学校、经济、旅游业等;保护风险最大的群体,促进公平;为应对未来可能的疫情威胁做好准备等。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和益普索集团1月24日发布的民调显示,69%的美国人赞成拜登的抗疫举措。
为在上任百日内让1亿美国人接种新冠疫苗,拜登政府已增购2亿剂疫苗,但从特朗普政府接手的疫苗接种项目“远比想象中的糟”。拜登坦言,美国难以在今年夏季结束前为至少75%的人口接种疫苗并实现群体免疫。福奇代表美国远程参加世卫组织会议。
此外,白宫首席医疗顾问、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1月21日率美国代表团远程参加了世卫组织会议。这意味着拜登政府停止退出世卫组织的决定迅速生效,而且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本月17日表示,将在本月底前向世卫组织补缴超2亿美元会费。
【经济,开局不利】
拜登上台后,恢复了每周一次的“炉边谈话”,并于本月6日发布了首个谈话视频。在视频中,他与旧金山一名因疫情失业的女性进行了电话交谈,安慰对方的同时,拜登强调了其推出的1.9万亿美元疫情纾困计划的重要性。
“炉边谈话”始于罗斯福时期,1933年3月12日首播。当时美国遭遇大萧条和二战,罗斯福利用总统广播讲话的形式,与困境中的民众交流,宣传“新政”和战时政策。“炉边谈话”在中断一段时间后,在里根时期恢复,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任内都延续了这一做法。特朗普也曾延续传统,但他酷爱通过社交媒体发声,“炉边谈话”还是在2019年再度中断。眼下,美国又到了一个困难时期,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再陷严重衰退。拜登就职时,美国劳动力市场因疫情丧失的1900万个工作岗位仅恢复了约一半,失业者数量是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多;疫情反弹导致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再度攀升至近百万。
美国商务部1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去年美国实际GDP萎缩3.5%,创二战结束以来最大年度跌幅。这也是美国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全年萎缩。
恢复经济成为拜登政府与抗疫同等重要的事项。拜登提出的1.9万亿美元一揽子经济救助计划中,约1万亿美元将为受疫情冲击的美国家庭提供经济支持,约4400亿美元为在疫情中挣扎的小企业和地方政府等提供援助。不过,不少共和党人对这一纾困计划并不买账。1月24日,两党参议员小组电话会议上,一些共和党人对向年收入低于规定数额的美国人发放1400美元救济金表达了不同意见,这是拜登政府与国会启动纾困计划谈判以来首次遇挫。
好在,本月初,民主党人凭借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哈里斯的1票优势,以及在众议院的微弱席位优势,推动国会通过一项预算决议,启动名为“预算协调”的立法程序。这样一来,即便共和党人一致反对,民主党人仍能以简单多数的投票结果推进1.9万亿美元纾困计划。
目前,众议院正在拟定纾困法案,最快或在本月最后一周提交参议院。如果一切顺利,预计在3月中旬表决后交由拜登签署生效。至于纾困计划能否提振经济,还要看未来美国疫情的走势。
【大国,竞争合作】
拜登一系列政令的另一个侧重点,便是在对外关系上也“去特朗普化”,重回多边主义外交舞台。其中,修复与盟友的关系处于显著位置。拜登决定美国重返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无疑是在向特别看重这一气候变化成果的法德等欧洲盟国示好。
拜登上台后迅速与英法德和北约领导人通电话,意在着手修复过去四年来不断恶化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此举也得到了欧洲领导人的积极回应,德国总理默克尔更是邀请拜登在情况允许时访德。日前,拜登还出席了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线上特别会议,成为首位参会的美国现任总统,借此彰显对美欧关系的重视。
此外,拜登还叫停了特朗普时期从德国部分撤军的计划,这不仅是德国方面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显示出美国将继续在北约框架下兑现对欧洲盟友的安全承诺,以此拉拢欧洲盟友遏制俄罗斯。
不过,美欧重修旧好并不容易,以俄德之间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为代表,俄罗斯因素成为美欧之间绕不开的礁石。在这一项目上,拜登倒是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反对立场,但即便如此,因美方制裁而停滞的管道建设近日也重新开工,管道铺设进入收尾阶段。
以法德为首的多数欧盟国家主张区别对待俄罗斯,在应对疫情、能源和气候变化、伊核问题等问题上,与俄罗斯的对话合作不可或缺。尽管拜登总体上对俄持强硬立场,但强调战略竞争的同时,也务实地展开合作。
在美俄之间唯一军控文件《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本月5日到期前夕,拜登与俄总统普京通话,表态愿意延长条约有效期,俄方迅速积极回应,双方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续约程序,避免美俄军事对抗进一步滑向失控。2月11日,中国农历除夕,中美两国元首通电话并互致新春问候,这是拜登上台后两国领导人首次通话。双方同意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持密切联系。拜登表示,美方愿同中方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开展坦诚和建设性对话,增进相互理解,避免误解误判。
目前,拜登正在物色美国新任驻华大使人选,根据美媒报道,人选包括民主党内知名政治人物、芝加哥前市长伊曼纽尔和负责政治事务的前副国务卿伯恩斯。报道称,前者还是美国驻日大使人选,后者则拥有丰富的外交履历和经验。
【热点,软硬兼施】
拜登政府加紧回归多边外交之际,伊核协议却是一个例外。美军1月27日出动B-52战略轰炸机在中东上空飞行。这是拜登就任以来美军首次在中东执行所谓“巡航以保持存在”任务。
尽管拜登曾释放出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的信号,但他上台后表示,只有伊朗先重新遵守伊核协议,美方才可能解除制裁,这与伊朗的立场恰好相反。不仅如此,拜登政府提出,美伊应就各自重新遵守伊核协议展开谈判,试图给伊朗增加新的限制措施。但伊朗方面拒绝就伊核协议重新谈判,并在拜登上台后采取口头喊话与核计划相关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对美施压。
随着5月伊朗大选临近,伊核协议能否重启到了关键时刻。美国的态度日前有所转变,撤回特朗普政府要求恢复联合国对伊制裁的文件,表态愿与包括伊朗在内的相关各方举行会晤讨论伊核问题。
而且,法德英美四国外长18日举行视频会议后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伊核协议是多边外交的重要成果。这一定调也被视为美方释放的积极信号。不过,美国的中东盟友以色列、沙特和阿联酋等国,并不愿意看到美国对伊朗松绑。
拜登上台后叫停了特朗普时期批准的对沙特和阿联酋的军售,涉及向沙特出售高精度武器和向阿联酋出售F-35战机等尖端装备。另外,拜登表态不再支持沙特主导多国联军在也门的军事行动,并将得到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移出恐怖组织名单——特朗普在卸任前夕刚将其列为恐怖组织。
另外,直到本月17日,拜登才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电话,拜登强化美以伙伴关系、支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也需要与这个盟友沟通伊核问题,毕竟以色列与伊朗在中东势不两立。
相比之下,拜登政府仍在评估对朝政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本月9日表示,在完成评估和与盟友协调之前,拜登政府不会过早或单独与朝鲜接触。在上月召开的朝鲜劳动党八大上,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报告中将美国列为“最大敌人”,而韩国总统文在寅则呼吁拜登政府继续与朝鲜接触。
美国司法部17日起诉三名朝鲜军方情报官员发动网络攻击,指控他们从银行及其他目标处窃取价值13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和传统货币。法新社报道称,这是拜登上台后首次对朝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