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一直有“四月决断”的说法——4月之后,3月的宏观数据逐步公布,微观企业的年报及一季报也开始披露,基本面逐步明朗;全国两会开完,宏观政策形势也更明朗;投资者可以对行情做出更明确的判断,A股往往在4月选择方向。
复盘A股历史走势,基本面或政策面变差时,4月后,市场转向下跌。
今年的“四月决断”乐不乐观?
判断“四月决断”走向的关键在于基本面和政策。
近期两次重磅会议都部署稳增长政策“早出快出”,表明宏观政策在应对本轮疫情冲击下的积极信号和态度,这也会强化短期冲击后企业利润修复动能。
3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咬定目标不放松,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
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部署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疫情控制后的经济修复下,叠加相对宽松的国内政策环境,当下悲观的市场情绪也将转好,A股或许会迎来机会。
另一方面,“四月决断”时值上市公司年报及一季报的验证期,业绩向好的行业有望成为推动行情的主要力量。
西部证券根据截止到4月6日已经披露的2022年1季报和2021年年报,对比2022年1季报和 2021年报业绩,基建、高端制造、线下消费业绩明显改善。
周期方面,稳增长主线下,建筑装饰、建材、机械设备业绩改善。成长方面,电力设备、军工业绩改善。消费方面,商贸、家电、社服、美容护理等线下消费业绩改善。
基金如何应对后市?
当前虽然企稳,但后市不确定性仍然较高。在目前这种环境下,基金投资要追求大概率的小成功,同时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增加胜率:稳健的资产配置组合
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曾说过:“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市场,确定好投资类别。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
毕竟,不同的资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行业表现不一,它们各有各的周期,想要达到较好的投资效果就需要打“组合牌”。
在开始构建基金组合之前,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两个问题:预期收益率是多少?能接受的最大亏损是多少?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我们后续的选基。
在设定预期收益率时,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同等程度的亏损?如果不能,那就降低预期收益率。
降低风险:管住追涨杀跌的手
现实中,很多投资者是市场“敏感人群”,他们中有人每天紧盯大盘指数涨跌,每天打开看看自己持有的基金净值涨跌,也有人乐此不疲地不断变换持仓、切换板块……
但结果往往因此耗费了高昂的交易和机会成本,以致于丢失了原本应取得的长期收益。
其实,相对于追涨杀跌,在同样变幻的投资市场中,不如保持一份顿感力,钝感力是一种能够对抗市场波动的耐力和能力,让投资由繁化简、返璞归真。
倘若现实中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容易让我们偏离原来的轨道,那么可以选择借助一些“外力”来增加一份“钝感力”——基金定投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基金定投所能为投资者提供的“钝感力”主要来源于其定期定额的投资计划。从具体的市场形态来看,在震荡下跌的市场行情中,定投表现出更好的抗跌性;在先跌后涨、震荡横盘的情形中定投收益相对于一次性投入收益的优势更为明显,甚至可以较快地“扭亏为盈”;在市场震荡上涨的情形中,虽然定投没有取得市场上涨所带来的全部收益,但也分享到不错的正收益。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不同的市场形态下,基金定投以规则化的投资模式在市场相对低点吸收筹码,在市场相对高点赚取收益。相比一次投入的方式,定投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率,但在时间区间较长的熊市或者震荡市中,定投表现更佳。
所以目前在市场回调阶段,通过定投在低位累积了较多的筹码,当市场涨回时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提高整体收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震荡行情要坚持定投”。相较之下,停止定投则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现在有多难熬,未来就有多闪光。
“二八效应”在资本市场当中也是有迹可循,基金投资中可能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时间,市场的波动是常态,学会科学的心态和投资技巧尤为重要,在螺旋上升的过程里向下调整是常态,对于定投来说亦是如此。在市场回调阶段不要因为看不到收益或者在收益为负时放弃定投,否则等到牛市真正再归来之时,我们却只能无奈错过反弹机会。
在投资领域,能够灵活和敏锐固然很好,但是并非只有灵活和敏锐是才能。能够“夜夜安枕”、不为市场波动而动摇的钝感力,也是在股市生存的重要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