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投资人与其说是精于计算和选择,不如说是他们更懂得放弃和坚持;与其说是能耳听六路眼光八方,不如说是始终心无旁骛的保持专注;与其说是天赋异禀见识超常,不如说是更能深刻看到自身的局限性,清楚知道市场中的可为与不可为。所谓的投资大神,不是他们获得了神秘的天启,只不过是忠诚于复利并永远践行罢了。
懂复利的人都明白,复利的可持续性与盈利能力是矛盾(这与ROE类似),高复利与长周期不可兼得,其中以巴菲特的50年近25%为人类目前的极限(那些只看高复利不看时间就称战胜巴菲特的,基本还没摸着投资的毛)。在高复利之后向着均值回归是必然的,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投资生涯里最好的情景是:初期高复利,之后稳健但极强的持续性。
投资在某个阶段特别容易沉溺于“完美系统的构建”,然而这与终身致力于制造永动机的差别并不大。系统越是繁复、思维越是沉溺于细节,其实与投资的本质就距离越远。投资做得越久越能体会到,最可依靠的是质朴简洁却击中本质的方法论,最应重视的是大格局和战略上的成功。
对一个投资人来说,比较危险的一种情况是早早的拥有“真理在握”的感觉。如果同时再无聊点儿或者争强好胜些,对稍微不同道者就口诛笔伐,那基本上说明没啥进步的余地了。投资当然是有毫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但投资的不同要素的权重却没有什么“神圣模型”。当然这不是说见异思迁,而是保持思维的开放性,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集中还是分散好?如果从特定阶段性角度考虑,取决于鱼(弹性)与熊掌(安全性)哪个对你更重要。如果从长期常态来考虑,集中似乎代表了对公司挖掘和分析的高度自信。但转念一想,如果真那么自信,理应可以挖掘到更多优秀的标的并适度分散啊。当然这本质上是个度的问题,最终讲究的是研究深度与仓位效益的匹配、投资弹性与风险分散的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