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数字显示,我国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39.96万人,其中自费留学37.45万人。有机构预测2013年将突破45万人。随着留学人数和费用不断攀升,“海归”光环渐失,“海带”现象增多,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心生疑虑……
少些浮躁生活方向更明了
33岁的胡阳是一名 “海归”,现在太原市一家国有企业任职。尽管赴法留学4年,花费40多万元,而目前年薪不过5万余元,但胡阳始终觉得自己“收获很大”。
胡阳2003年从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后,进入法国图卢兹第二公立大学学习教育学本硕连读课程。“在那儿你必须实打实地学,否则很难毕业,不是找找老师就能通过,国外没有这种事。”因为对所学专业兴致不浓,胡阳只取得学士学位便回国了,但提及教育他仍津津乐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与人沟通,国外更注重这方面的实际操作与应用。”
“除了接触前沿学术理念,对国外生活的体味与感悟也让我受益终生。”采访中,胡阳讲了自己经历的几件事,“我和一位朋友提着两个大箱子步行去火车站,途中遇到一位法国老大妈开车从我们身边经过,几分钟后她又返回来,问我们去哪儿并专程把我们送过去。有次去购物,在一条双向双车道上,私家车道上的车队排了足有两公里,前进速度缓慢,但公交专线上不见一辆私家车。在一家饭店打工时,一位法国老人开着一辆1980年的老旧标致105车来就餐,这位老人拥有10座酒庄,而那辆车的价值不足3000元人民币。”
“出国前我一直想买辆好车,回来后觉得汽车就是交通工具而已,买那么好干嘛。”如今,胡阳更向往小镇上那种宁静淡泊的生活。工作之余,他利用在法国葡萄酒庄打工积累的经验,开了一家培训品酒师的小公司。“少一些浮躁,未来生活方向会更明了。”胡阳说。
体验西方发展思路更成熟
58岁的张学军(化名)是某省级事业单位职工,儿子张毅(化名)现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做博士后工作。“张毅原来一直希望能在英国工作,留学两年,反而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决心。”10月17日,张学军讲述了儿子日臻成熟的人生规划。
张毅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06年申请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第二年下半学期,为减轻家里负担,他买了辆二手车打工送外卖。老板每天管一顿饭,他每次都吃得很饱,还在网上和父母开玩笑说:“一顿就把一天的饭吃了。”
“在英国艰苦打拼两年,尽管那儿的经济收入、福利条件和生存环境都比国内好,但张毅总觉得没有主人翁感,认为只有为自己的国家奋斗,才活得有尊严。”张学军说,儿子2008年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毅然返回国内。2009年他考入中共中央党校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选择到西部工作。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后,又申请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站。目前,张毅主要从事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管理研究,他坚信自己能在祖国这片热土上学以致用。
“花30万元拿个学位看似不值,但这段留学经历对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很难用金钱衡量。亲身体验了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人文,即便回国发展,对未来规划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张学军说。
学业搁浅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罗亮(化名)在省城从事留学中介工作多年,向世界各国输送过不少优秀人才,然而轮到自己的儿子晓杰,他坦言“不成功”。
晓杰于2009年高考结束后,申请到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学习心理学专业。同批进入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有46人,晓杰仅用3周时间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语言考试,分数远超一些研究生。在QQ上,晓杰用夸张的红字向爸爸报喜,但接下来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孤独却让他慢慢失去信心。心理学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知识储备,仅必修的社会学一科就有厚厚的七八本书,再加上精神生活极为枯燥,晓杰深感 “驼不动”。
留学将近两年半,晓杰突然回国宣布不读了。“我当时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惊。”罗亮说,原本想让儿子在国外读完4年大学和两年研究生课程,没想到儿子的学业半途而废,不仅50万元打了水漂,他给儿子的未来规划也被彻底打乱。晓杰回来后,罗亮做过多种尝试。在他的鼓励下,晓杰今年取得中专文凭,进入一家单位工作。
“儿子工作独立性强,欣赏水平也很高,看问题有独到见解。”尽管没有拿到学位,但晓杰的见识和能力让罗亮颇感欣慰,“挫折也是一笔财富,虽然暂时跑慢了一步,但人生的路很长,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洋插队”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张学军到英国看望儿子时认识了一位中国小伙儿。小伙儿英语水平欠佳,不想出国,但父母认为这是捷径。真正进入纯英语教学环境后,小伙儿越来越听不懂,又不好意思回去,最后干脆不交学费,瞒着父母买了辆汽车四处打工。
太原市一位高一男生到英国一所贵族学校读A-level课程,两年后申请大学时,父母意外发现他多门成绩挂科。一问才知,孩子经常旷课,躲在公寓玩游戏。
“孩子在国外上学遇到的压力远大于国内。”李明是优帕斯文化交流公司总经理,从事留学中介工作10多年,他表示,出国留学的第一关是语言关。即使雅思、托福已过,由于正式课程中专业术语的运用需要,也面临同样难题。并且国外语言课收费远高于正式课程,在英国,语言课一周收费高达四五百英镑,折合人民币约5000元。一些孩子长期在语言班里打转,产生挫败感。其次是精神孤独,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孩子们普遍交友不多。还有天天千篇一律的西餐,饮食结构极不适应。更为重要的是,国外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和国内迥然不同,导致孩子在适应期比较痛苦。
“现在有人将出国留学戏称为‘洋插队’,事实上插过队的人独立精神和吃苦精神都远高于未插过队的人,而这正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从这个角度讲,出国留学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李明认为,出国留学不是简单地拿个文凭、学门语言,关键是对国外社会进行总体了解和体验,这种体验在学生思考、行为方式上会留下深刻烙印,有助于对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目标进行定位。
“哥伦布当年航海原想寻找东方富藏黄金、香料的印度和中国,无意中却成就了发现美洲大陆的壮举。”李明说:“留学生活五味杂陈,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来衡量。如果仅以找到好工作,拿到高薪来评价留学是否成功,而忽略了孩子所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价值观,是片面、短视的。”
“国外教育资源非常充分,我们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当然,孩子留学与否对每个家庭都是一件大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李明建议,如果有留学打算,不妨提前到较中意的学校看看,了解其授课、住宿、饮食、校园安全等情况,及早做好出国计划和职业规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机性。他提醒家长,女孩自控力较强,相对来说,女孩早出去要比男孩效果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