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 / 芳芳
2016-03-03 09:47:04
来源:亚汇网
银行理财产品到底是怎么来的?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银行就是一个大池子,一边在吸储,也就是有人去银行存款;另外一边是放贷,也就是将储户的钱拿出去贷款。
说白了就是将储户的钱拿去放贷,银行在中间赚利差。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现在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5%,而银行向外的贷款利率是4.75%(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金融机构都有浮动空间)
如果银行吸收存款1000亿元,全部拿去放贷且没坏账的话,一年净赚利差32.5亿。
当然,央行为了保证银行安全,也是保证储户资金,要求银行20%的存款保证金,也就是说,银行吸收的100亿元,需要将20亿元放在央行,只能将剩下的80亿元拿去放贷。
如果,银行收不回那么多贷款,央行就会拿出存款保证金,保证储户的存款不受损失,这也是银行存款安全的原因。(《银行破产条例》开始执行后,银行破产最高赔50万元,超过部分由银行清算资产赔偿,并不具备国家保障)
然而,对于银行来说,除了要向央行交存款保证金,还要遵循《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督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会),其主要作用就是建立国际资本充足率标准,有效遏制债务危机及国际金融风险。
说白了,如果哪个银行不遵守该协议,别的银行也不敢和它业务往来。
那么,什么是资本充足率呢?如果银行对外的贷款余额是1000亿,按照巴塞尔报告(资本对风险资产8%,其中核心资本不低于4%),要求银行自有资本有80亿元。
为什么这么要求?原因是保证银行的安全,毕竟银行贷出去的款都是有风险的,万一遇到金融危机或者系统性风险,银行很可能会破产的。果真如此,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它银行,以及国际银行都会遭遇损失,所以才有了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风险资产≥4%
注:
资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
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未公开储备、普通呆账准备、混合债务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
而实际操作中,随着银行贷款余额的扩大,银行的资本并没有扩大,或者说银行资本增长的速度,赶不上银行贷款余额的增长。
当银行资本对贷款余额小于8%的时候,也就是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这个时候银行就会遭遇信任危机。
不过对于银行来说,他可不会坐着等死,也不会有业务也不做。
聪明的中国银行们,通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也就是银行理财产品,让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做了,且不按资本充足率计算,也叫出表方式,就是报表上不显示出来这部分贷款,自然也不会违反巴塞尔协议。
从理论上讲,银行理财产品是非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但银行出现坏账不兜底,也就没有信誉了,所以投资人和银行,都默认其保本保息,只是没有拿在明面上说而已。(银行理财产品可能是个资产包,本质上与银行其它贷款一样,都具有相同的贷款审批和流程)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储户去银行存款,银行工作人员向其推荐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收益更高,一般能达到5左右,最高能达到7%,收益更高,且又是银行理财产品,储户当然愿意购买了。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做风险评估,起购金额一般是1万元、5万元、10万元,也就是要求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能接受一定亏损的投资人。
其实一开始银行是与信托合作的,也就是银行的贷款业务打包,交给信托公司去募集资金。(信托的起投门槛100万元,投资人有风险承受能力,信托投资收益率10%左右,加上信托公司的服务费,加起来将超过12%,高的甚至15%)
银行后来一想,这么跟信托合作,自己挣得太少,于是干脆自己来,银行理财产品就这么出现了。
可能有的人要说了,银行理财产品不就是银行拿你的钱去做贷款吗?确实如此,现在想想银行赚的真是多,银行存款就更别想了,这么点利息能气死人。(作者:多赚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