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消息面
2月23日美股盘前,拼多多跌近6%。
相关新闻消息
高瓴、景林重仓拼多多,幕后大赢家却另有其人
如果盘点2020年中概股增长最猛的公司,拼多多无疑是首当其冲的热门选手。去年四季度刚开始,拼多多的股价就急速上涨,从10月2日的71.4美元飙升至如今的202.82美元(截止到2月17日),几乎翻了两倍,市值也接近2500亿美元。
每当公司市值大涨,媒体热衷于替创始人数钱。今年不同,习惯了抄作业的人们,开始关注机构的持仓。
春节期间,众多机构相继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的美股持仓情况,拼多多成为多家知名私募的心头好,尤其是景林、高瓴更是将拼多多增持为第一重仓股。
与此对应的一家老牌电商巨头,却在经历冰火两重天。阿里巴巴在去年第四季度的股价遭遇重创,曾经一度下跌近30%,直到今年开年以来才有所回升。虽然阿里的基本面依然强势,但还是被头部机构减持,尤其是遭到了“时间的朋友”高瓴的清仓。
景林、高瓴等头部私募在拼多多的这轮强势上涨中收获不菲,但他们进场晚,获利有限——那些在拼多多发展早期就下注的VC/PE恐怕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根据最近一次公布的股东结构,除腾讯外,高榕和红杉依然是拼多多最大的两个财务投资人,均持股7%左右,且在公司上市后几乎没有出售过股票。以红杉的持股比例计算,红杉在拼多多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170亿美元,近1100亿人民币,相比3年前上市的时候,收益已经翻了近10倍。
拼多多从诞生到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给投资机构进入的时间窗口极短。高榕在2015、2016年领投了A轮、B轮,红杉在2017、2018年三次领投C、D和pre-IPO轮,IPO时又加码认购了1.5亿美元。
拼多多发展迅猛,但曾长期受到争议。敢于出手的投资人凤毛麟角。大名鼎鼎的DST就曾因为看不懂拼多多数据增长的逻辑而放弃。这个项目间接成为了检验投资机构认知能力和行动效率的试金石。
当时的普遍认知是,阿里、京东“二分天下”,除了部分垂直电商,创业者在这个行业已经看不到太多机会。能敏锐看到并果断把社交崛起和下沉市场勃兴这两个最大变量带入到电商领域投资的机构,屈指可数,这需要对行业具备深入的洞察和判断能力。
拼多多上市已经3年多,公开市场无论是短线投机还是长期主义,投资机构是否认可一家企业的业绩和潜力最终还是靠真金白银去投票。拼多多在2020年Q3的突出业绩表现,是刺激这次市值飙升最直接的因素。
根据2020年Q3财报,拼多多12个月GMV达1.45万亿,同比增长73%;营业收入达到142.1亿元,同比增长89%;Non-GAAP归母净利润为4.66亿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此外,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已经高达7.31亿人,同比增长36%,月活用户达6.43亿人,同比增长50%,日订单峰值接近1亿单,成为货真价实的“国民级”应用。
在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受到机构一边倒的青睐,还得益于拼多多显示出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无论是季度新增活跃买家,还是获客成本均力压阿里巴巴。
财报数据是表象,背后则是拼多多作为中国电商“第三极”体现出的竞争实力。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提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的崛起、移动支付的推广,都是拼多多得以高速成长的背景。因此,电商作为一条雪程极长的坡道,用户需求的差异化和传播场景的不断进化决定了这个领域很难有所谓的终局形态,永远会有更强大的新物种产生。
上市3年多来,拼多多已经证明了自身商业模式的优越性、增长策略的高效和对需求、场景的精准把握。去年三季度,拼多多推出“多多买菜”,直接推动了用户访问频率的高升,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即便是作为“新电商”的代表,拼多多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