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
一、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实验室”——在华跨国企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中国经济走势备受关注,外资恰是观察中国市场吸引力的生动窗口。
二、国办转发通知提出八项举措 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中国政府网3月26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措施》提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供给品质。
三、便利化政策持续完善 多地迭出新招抢滩入境游
3月20日起实施两项便利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生活发展新举措;多地发布促进入境游发展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海外营销推广活动……近期支持政策纷纷出台。
上海证券报
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度扩围 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行业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也是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首次扩围。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
二、博鳌热议平衡推进AI应用与治理
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AI技术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和风险。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围绕平衡推进AI应用与治理、加强数字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上海证券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相关分论坛人气爆棚,不少听众只能挤在会场后排站立听讲。
三、小米、比亚迪等纷纷推出“补血”计划 今年以来港股再融资规模逾千亿港元
3月25日早间,小米集团-W发布公告,按“先旧后新”方式配售8亿股股份,共募资约425亿港元。当日,小米股价巨震,跌超6%,成交额创下718亿港元的天量纪录。业内人士认为,港股市场是优质企业再融资的“沃土”,今年以来港股再融资规模已超1100亿港元,远高于IPO融资额。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加速,再融资成为企业“补血”的重要渠道。
证券时报
一、商务部: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扩大出入境消费 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措施》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更好发挥免税店和离境退税政策作用、办好各类大型消费促进活动、推动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提升消费供给品质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支持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下称“相关城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最高检部署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 加强涉企刑事案件监督 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最高人民检察院3月26日召开会议,对全国检察机关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进行部署。最高检强调,要突出涉企刑事案件的监督办案,依法加强涉企刑事案件立案监督、强制措施监督等,依法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三、数据透视我国消费市场:活力初显暖意渐浓
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稳定增长、多点开花的总体态势。一方面,旧的消费观念逐步退场,理性消费和品质消费取而代之,成为消费市场主旋律;另一方面,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赛道兴起,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证券日报
一、监管执法“长牙带刺” 为投资者权益提供法治保障
日前,证监会通报,对*ST普利(维权)重大财务造假案依法从严行政处罚,并表示“还将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追责”。与此同时,证监会公布的《中国证监会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在2025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到“把投资者保护贯穿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的全流程各方面”。
二、探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感受人形机器人的“多”与“变”
舞台上灵动的表演者、家庭中贴心的陪伴者、会场里亲切的指引者……随着科技的飞速跃进,多种“身份”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年内22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常态化退市格局加速形成
随着今年退市新规的全面实施,上市公司若触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财务造假等情形,将立即面临退市风险警示,特别是被*ST处理后,其退市风险将大幅攀升。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年内已有22家上市公司发布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相关公告,相比去年同期的3家,这一数量显著增长。
(亚汇网编辑: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