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当地时间6月10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5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8.6%,同比涨幅创40年来新高。
多位经济学家日前警告称,美国可能面临长时间的高通胀。随着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应对通胀,外界担心激进加息的做法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受此影响,10日,美股三大股指低开低走,截至发稿,三大股指均跌超2%。
部分热门中概股逆势走强,新东方一度涨超15%,哔哩哔哩一度涨超7%。不过受美股大盘拖累,此后涨幅有所收窄。
耶伦:通胀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高水平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7日出席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听证,承认美国通胀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高水平,同时预计通胀将维持高位。
“毫无疑问,我们承受巨大的通胀压力。通胀是我们当下的首要经济问题。”耶伦说,“应对这一状况至关重要。虽然我非常希望通胀下行,但我确实预计它将维持高位。”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耶伦试图转移压力,称高通胀不是美国独有的问题。她说,美国是国际石油市场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缘政治影响,美国释放的战略储备石油达到创纪录水平,“如果没有那样做,油价会更高”。
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被认为是这次通胀的主要因素。然而,就耶伦所提的释放石油战略储备,美国舆论认为,这只起到暂时作用。
今年3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达8.5%,为40年来最大值;4月涨幅略微收窄,仍处于8.3%的高位。为遏制40年来最严重通胀,美联储5月初宣布加息50个基点,创下2000年以来单次加息最大幅度,并计划6月起缩减规模近9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
耶伦7日说,她先前认为高通胀只是“暂时的”,是没有考虑到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升级和新冠病毒出现更多变异。她和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均认为,应该使用比“暂时”更好的措辞表述通胀情况。
耶伦和白宫官员一度把通胀攀升称作新冠疫情趋缓后的“短期副作用”。她5月底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承认,对通胀趋势的看法“错误”。
5月6日,在美国华盛顿,一家超市的员工在收银台旁工作。新华社发(沈霆 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耶伦在听证会上没有对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等人指责企业“贪婪”导致价格高企的说法表达认同。
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谢罗德·布朗7日晚些时候举例说,运输、石油和制药企业等趁着俄乌冲突发横财,这些企业的巨额利润“绝非偶然”。
美最新民调:超六成受访者认为美国明年通胀形势将继续恶化
当地时间6月9日,美国全国汽油平均价格飙至新高,与此同时,5月食品杂货网购价格同比上涨11.7%。8日,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琳·让-皮埃尔表示,美国政府预计于本周末公布的总体通胀数字“将会上升”。
据《华盛顿邮报》9日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66%的受访者预计明年通货膨胀形势将继续恶化,12%的人认为通胀形势会保持不变,仅有21%的人认为通胀形势会好转。
一卷厕纸少了100张,
美国现“隐形涨价”...
供应链受阻,原材料价格高涨,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商选择价格不变但减少分量的做法。当地时间8日,美国一个消费者维权网站公布了一段视频,细数“隐形涨价”的产品,揭露消费者面临的“缩水式通胀”。
在视频中,这个消费者维权网站的创始人埃德加·德沃斯基将众多变相涨价的商品摆在面前,为消费者进行对比,他介绍说,一小盒舒洁纸巾几个月前还是65张,现在已经变成60张;一卷柔软天使的厕纸以前是425张,现在缩水到了320张;艾禾美的一款清洁用品净重减少了10%。德沃斯基表示,这种被称为“缩水式通胀”的现象正在众多生产商之间大行其道。
某消费者维权网站创始人 埃德加·德沃斯基:缩水式通胀往往一轮一轮出现,在高通胀时期,正如当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制造商选择把产品做小一点,而不是提高价格,这是转嫁成本上涨的一种狡猾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察觉。
德沃斯基指出,在正常情况下,每三个月大约能发现六款产品的大小或数量缩水,而如今差不多有十多款。
俄罗斯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9.5%
新华社莫斯科6月10日电 俄罗斯中央银行10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150个基点至9.5%。
俄央行当天在一份声明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外部环境仍充满挑战。同时,俄罗斯通货膨胀加快放缓,经济情况好于此前预期。数据显示,俄罗斯5月及6月初国内物价增速放缓。
俄央行预测,在当前货币政策下,2022年俄罗斯年化通胀率为14%至17% ,2023年降至5%至7%,2024年回到4%的水平。
今年2月底,俄央行大幅提高基准利率至20%。4月8日,俄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17%,4月底下调至14%,5月26日进一步下调至11%。
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
世界银行日前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9%,并警示“滞胀”风险。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受俄乌冲突、新冠疫情持续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将在未来数年面临高通胀、低增长困境。
世行7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由于俄乌冲突加剧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9%。而在4月份,世行已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的4.1%下调至3.2%。
报告指出,俄乌冲突造成地区经济增长严重放缓,带来相当大的全球负面溢出效应,放大了供应链瓶颈、通胀飙升等疫情带来的问题。在食品和能源价格大涨、需求反弹、供应链瓶颈持续的背景下,市场预计全球通胀将在2022年年中见顶,但仍保持高位。到2023年年中,全球通胀率预计将降至3%,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今年年初以来,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大幅下滑。世行预计,全球增长率将从2021年的5.7%大幅放缓至今年的2.9%,2023年至2024年增长率也将徘徊在3%左右。未来数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2010年至2020年平均水平以下。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长期增长疲弱、通胀高企的时期,“滞胀”风险上升。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有两个因素使全球经济前景变得暗淡。一是各央行都在收紧货币政策,以控制高通胀。二是多个薄弱环节导致全球经济“同步放缓”: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及拜登政府财政政策作用消退,美国经济正在放缓;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经济受到能源价格冲击;由于石油和粮食价格飙升,一些新兴经济体似乎处于债务违约边缘。
拉赫曼认为,俄乌冲突继续推高石油和粮食价格,加上疫情下全球供应链脆弱,全球经济“很可能”出现滞胀。在更糟糕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全球经济衰退。
在最新报告中,世行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进行对比,发现三大相似点:一是主要经济体长时间实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出现供应紧张,全球通胀高企;二是长期增长前景疲弱;三是随着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新兴市场存在脆弱性。
报告也指出了当前与上世纪70年代的不同:能源和粮食价格(经通胀调整后)仍低于70年代价格飙升后的水平;各央行制定了完善的通胀目标,增强了操作自主权;通胀预期得到更好的锚定;各经济体应对冲击时更为灵活。
报告说,上世纪70年代,通胀持续走高和反复冲击导致通胀预期无法锚定,各央行为控制通胀大幅加息,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由此进入长时间的疲弱增长时期。报告警告,如果当前“滞胀”压力加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发达经济体,“滞胀”忧虑也同样存在。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上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美国经济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进入一段“滞胀期”。
世行行长马尔帕斯认为,全球经济再次处于危险之中,即使能避免全球经济衰退,“滞胀”痛苦也可能持续数年。对许多国家来说,经济衰退将“难以避免”。他呼吁鼓励生产和避免贸易限制,以保障粮食和能源供应,打破“滞胀”格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联合国高级顾问杰弗里·萨克斯对新华社记者说,“为了世界经济正常运转,我们需要合作性的多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