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聚焦新课标,教育大咖云端论教,华发教育举办暑期校长专题培训!

文 / 夏天 2022-08-23 15:55:47 来源:亚汇网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义务教育各学科目前沿用的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这就意味着,2022年版课程标准很可能施行十年,关系到亿万学子的成长和利益。

  

   在教育界,课程标准被称为课程的“宪法”,是国家组织教材编写、学校和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政府组织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教育部印发2022年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后,华发教育第一时间组织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学习和研讨,聆听了教育部领导和权威专家的解读。

  

   7月11日-13日,暑假开始的第一周,华发教育即举办2022年暑期校长专题培训,邀请了四位教育大咖“云端论教”,深入阐述了新课标修订的时代背景、基本理念以及结构性变化,分析了新课标给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并就中小学如何落实好新课标给出了针对性指导。五场主题讲座精彩纷呈,金句迭出,充满洞见和智慧。

  

   珠海华发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志红,副董事长、总经理舒薇薇,华发教育旗下中小学的校长和中层干部等50余人参加培训。

  

   01

  

   解析新课标

  

   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新课标的新视野

  

   培养新时代的终身学习者,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者。华发教育暑期校长专题培训邀请的主讲人中,既有深度参与新课程方案与课标制定的国内一流学者,也有多年来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知名校长。

  

   专家们对2022年课程标准的核心要点逐层剖析、分析新课标对教育教学、教育评价的新要求,并宏观微观相结合地具体阐释,中小学校如何运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讲座金句精选

  

   从培养目标,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目标,就是把“想得到的美丽”,变成“看得到的风景”,转化为“走得到的景点”,从而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底。

  

   老师要考虑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怎样在学生身上留下核心素养,能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以考驾照为例,考过科目一二不等于会开车,因为没有真实情景;而通过路考只能说明有开车的能力,却不一定有素养,还需要具有安全驾驶、礼貌行车、尊重生命等价值观。

  

   写目标是为了评价,如果写出的目标不能评价,就等于没有目标去上课,就像女生逛街一样没有目的,课堂教学一定是男生逛街,要明确目标。

  

   学科实践就是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背后的核心素养是用学科的方法学习学科知识。我们一直在用“不言语的方法”学语言,用“不着地的方法”学地理,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物理不碰物体,化学不见变化,生物不懂生命。

  

   老师不要设计自己做什么,而是要设计学生怎样学会。就像医生给病人开处方一样,病例的主语是病人,他应当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复诊。教案也是一样,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有没有学会,如何学会的,把教案课件变成助学方案。

  

   精彩问答

  

   Q:新课标中十分强调幼小衔接,指出小学低段要多开展游戏化活动化教学,这对一些偏学术出身的老师是个挑战,您怎么看?

  

   A:小学一二年级以前更多的是关注生活适应、心理适应,现在更多的要关注学习适应,聚焦在课程教学适应上。大家都知道,3-4岁的孩子非常喜欢表达,热爱提问,但进入小学后提问和表达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在终身学习时代,很多年轻人养成了等待布置作业的习惯,中小学生则每天突击做作业,只有幼儿园孩子整天忙于探究性学习,忙着问为什么。这是很不对的。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可以从三个路径去尝试,第一条是可以第一个月专门安排适应性课程;第二条路径是设置专门的校本课程;第三条路径是对语文、数学、英语专门进行摸底,充分理解学情,然后有针对性教学。

  

   张华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课程方面专家,也是2022年新课标修订指导组核心成员之一。在7月11日下午的讲座中,他立足国际视野,旁征博引地回顾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并对如何实现“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让教师创造着工作,让学校成为创造的乐园”的教育愿景,梳理课改的五大核心观念并逐一阐释。高站位的解读帮助老师们精准地领悟新课改内涵,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体验。

  

   讲座金句精选

  

   每个人要把知识从技术角度变成自己的理解,就必须经过自己的验证,也就是必须亲自动手实验。

  

   如果我们没有一种拥抱不确定的态度,没有一种欢迎不确定的态度,把变化视为可能的态度,一切求稳永远不变,没有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就无法创造未来,因为未来是人创造出来的。立足现在,才能创造未来。

  

   所谓“理解性教学观”,即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教学即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

  

   假如学生学篮球的时候,整整齐齐坐在篮球场上做“篮球习题”,而不是到篮球架下训练或打比赛,每一个人都认为是可笑的。但人们却不认为学数学的时候天天做“数学题”可笑,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丧失的根源。

  

   精彩问答

  

   Q:从2001年课标实施以来,活动教学在中小学非常盛行,在您刚才提到的理解性教学中,活动的作用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A:我们反复提的一个观点是做活动,这不只是肢体的活动,也是思维的活动。但如果只是不动脑的机械动手,就变成机械的训练和操作;如果只是动脑去记忆,那么这些就会变成惰性知识,是无法运用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不能有活动无内容,有内容无活动。

  

   我们要让学生做一系列表现形式任务的活动,也要在做任务设计时,把想要体现的概念性理解设计出来,让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产生个人的理解,这是对今天活动教育和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02

  

   探讨教育评价

  

   课程变革时代的学生

  

   ——评价引领成长

  

   新课标之下需要怎样的教育评价,来帮助学生成长?专家从学业质量标准出发,介绍新课标的研制过程,分享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如何制定。校长们也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典型学校的案例,感受教育评价实践中的经验与困惑。

  

   7月12日,杨向东教授以两场逻辑紧扣的讲座,对学业质量标准进行重点解读,并分享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体系中的点点滴滴。他分析新课程方案和课标的六大变化,提出校本核心素养框架、学校课程设计、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校本素养评价系统等建议。杨向东教授用几个典型案例,情境性地说明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导向的测试模式有哪些转变,并在理论与案例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及时反思等部分的重要性。

  

   讲座金句精选

  

   “素养为纲,育人为本”的课标研制思路,不是关注学科的具体知识,而是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以写一个地理项目书为例,它不是单一学科的事情,科学课程会教会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信息技术会提供检索资料的方法,地理会提供人地协调的价值观立场,通过语文学科的写作来表现出来。

  

   过程性评价中项目既是教学的载体,也是评估的载体。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因此需要进行具体信息的反馈,让学生知道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改进。

  

   新课标要求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要怎么评?传统的考试命题要求学生用已知条件求解,但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已知条件吗?没有,它要求学生将真实问题转化为学科或跨学科问题,然后运用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表现性评价所要求的考试命题方向。

  

   精彩问答

  

   Q:在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各个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刻画和描述的方式差别较大,请教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A:观察到这个现象十分敏锐,我们现在花很长时间来讨论素养,是希望帮助老师们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管它在讲什么,都有一个基本立场。

  

   今天所说的素养都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出来的。例如说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就是可以用数学的符号、概念、思维方式将一个生活中的想象或是事件转化为数学模型,这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重要。所以不要把素养像看知识点一样去理解琢磨,以后不同学科的素养都可以有一个统整。

  

   Q:现在新课标已经发布,但是新教材还没有出炉,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进行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设计?

  

   A:现在的教材是以知识为逻辑的,在旧教材上落实新课标要求,可以从三点去做:第一是阅读课标,在现有教材里明确每个单元内容之上的素养目标;第二是要对单元内容进行重组;第三是从日常出发,创设有意义的现实主题和真实情景的任务,并通过8个关键要素来判断案例设计是否符合素养导向。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下称“静教院附校”)是全国闻名的素质教育名校,作为“掌门人”的张人利校长,分享了静教院附校的全新教育研究领域——校本学生评价变革,其中关于小学、初中不同学段特征的学业成绩评价,学业质量中态度、习惯和兴趣的评价,包含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评价具有一定普适性,对华发教育中小学探索评价变革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讲座金句精选

  

   建立起某年级某学科标准分的“常模带”,即认为的班级成绩标准分的正常变化范围。某学科班级成绩,只要在“常模带”范围内都视为合理。高于“常模带”,及时总结教学“亮点”;低于“常模带”,则寻找问题所在。

  

   教育评价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是学生评价,因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教育评价中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都与学生评价有关。

  

   把信息科技运用到学生评价,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必须是教师把教育智慧给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才会赋能学生评价。

  

   对学生评价应该是多方面、全过程的,甚至教师的每一个表情、眼神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评价作用。学业成绩评价不但研究成绩总体评价,还研究不同学科的分项评价,告诉学生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强弱项。

  

   精彩问答

  

   Q:常模带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A:任何学校都可以自己建立起自己学校的常模带。静教院附校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3年左右的教学成绩,建立了学业成绩的“常模带”,通过这个范围,可以改变过度关注成绩的情况,消除教师成绩排名的焦虑,更科学、专业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新时代的新课标,对校长和教师提出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2022年版新课标需要有真正理解它的“新”校长和“新”教师,才能真正落地,才能转化为学生身上的核心素养。在这场深刻的课程变革中,华发教育将以一种积极探索、主动有为的精神,勇立课程改革的时代潮头,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让华发教育的孩子们“创造着长大”,成为彰显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个鲜活的典范。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