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 想起好几年前,还有人说网络世界只是虚拟世界,呼吁大家不要太过沉迷,没想到互联网发展速度堪比火箭,如今网络世界已经是真实世界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隐私的无所遁形。
近日有调查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遭泄露、将近一半的网民连个人通讯信息也遭泄露。不要以为只是隐私曝光,从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这短短一段时间,我国网民就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造成了约为805亿元的损失。人均丢失124元。而网购是造成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相比如此大规模和严重的信息泄露问题,借助司法途径寻求帮助的受害者人数就少得多。目前我国网民的网络权益受侵害情况非常严重,但国内法律法规对此完全没有概念。
7月22日,2015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近一年来,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详细】
调查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近半数网民个人通讯信息被泄露。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总体损失约为805亿元。如果将此数据除以我国网民数量6.49亿,则我国网民遭受的人均经济损失为124元,其中高达7%的网民遭受的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
这是从今天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105》(下称《报告》)中了解到的,《报告》由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
近半网民称个人信息泄露非常严重
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介绍,超过80%的网民明显感受到个人信息泄露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近半数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非常严重。
《报告》统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91%的网民认为其身份证和手机号曾经通过网络被公开过;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 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 理位置等;超过50%以上的网民,确认学历、医疗、体检记录、个人社会关系、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和地理位置等主要信息遭到泄露。【详细】
“我们的法律来得太慢了,太慢了!12年了,还没出来。”在今天举行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总工程师郭启全感叹道。他所指的,是2003年国防部和公安部就在研究的信息安全条例。
刚落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
“依法治网”、“互联网立法”成为四中全会之后的延伸热词。但为何一部网络安全法,至今“未出生”?今天,专家学者展开热议剖析。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个人信息?
今年3月,携程网大量用户资料被泄露,一时间人人担心起自己的私人信息:“不会被放在网上吧?”【详细】
“在互联网上,隐私保护和享受服务是天生矛盾体,但并不代表可以任由他人侵犯。”缔元信首席执行官秦雯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这样表示。她同时表示,互联网的隐私安全性其实是远高于线下的。
在各行业纷纷拥抱互联网之际,大数据应用正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大数据行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秦雯认为,总体上看,大数据经过前两三年概念的宣传、传播、推广,在2015年有了很明显的一个进展是开始落地。
有机构预测,未来中国大数据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2万亿元,将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正如阿里巴巴事业部总裁俞永福所言,“DT大数据充当了‘变量’的角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传统行业结合这一‘变量’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迸发出新的‘增量’”。
互联网公司更是积极拥抱大数据,滴滴CTO张博就曾公开表示,“大数据是滴滴的心脏”。作为一家第三方数据平台公司,秦雯并不担心企业自建大数据平台会对第三方公司造成影响。在她眼中,只有更多的企业学会用数据,才能真正把大数据行业做好。她还说道,BAT等企业用的数据都是封闭系统,是由自家用户产生的,但除此之外的用户轨迹它们并不了解,正因如此,第三方数据公司迎来发展良机。 【详细】
高速公路将长期收费
工行快捷支付存在漏洞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
全面放开二孩政
公务员晒工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