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导演+四字弟弟,正在创造“奇迹”。
上映首日《奇迹·笨小孩》票房破2亿;
易烊千玺成为首个破百亿的00后影人;
猫眼9.5、淘票票9.5、豆瓣7.4、微博9.1、知乎8.5,五平台总分第一...
《奇迹·笨小孩》有何“魔力”?
还是“药神”主创班底,还是现实主义题材,还是一头扎进浪里的小人物。
变的是地方,这次来到了深圳。
从海报就能看出来:
以一块电路板为背景;
有三座高楼拔地而起,分别是地王大厦,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华润集团总部大厦,都是深圳的地标性建筑。
「深圳+电子产品」自然联想到今天的华强北。
为什么要以「华强北」作为故事的支点?那里有着怎样的故事?
看电影前,你不得不知道「华强北」的这些事。
北有中关村,南有华强北。
华强北,号称「中国电子第一街」。
在这里,中轴主干道900多米的街区聚集了密度最高的电子商铺,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集散地,这里的商铺经营范围辐射内地乃至东南亚、中东、中欧、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在这里诞生,使它成为全国电子市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因此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华强北打个喷嚏,电子市场都得感冒”。
在老深圳人的记忆里,华强北弥漫着金钱的味道,甚至只要一踏进华强北,就能听到数钞票的声音。
很难想象,这样的华强北,在40多年前只是杂草残塘。
地上跑的是“突突”作响的手扶拖拉机,天上飞的是成群的麻雀。
荒芜、萧条、贫穷,让很多人痛苦不堪,开始去对岸一河之隔的香港讨生活。
80年代的深圳华强北
从山丘水田到高楼大厦,从不毛之地到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集天时地利人和,脱胎换骨。
70年代,电子制造业由美国、日本转移到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韩国等地。
而恰在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个圈”,特区诞生,正逢其时,毗邻港澳的深圳正好有着承接这一产业转移的最佳条件。
部署企业纷纷“发兵”深圳,在这片偏处郊野,满目荒芜的土地上安营扎寨,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拓荒。
80年代初建设中的华强北
杂草池塘变成了工业区,深圳特区的第一批厂房“上步轻工业区”,就是华强北的雏形。
随后就是人流、物流、钱流在这里上演惊涛拍岸般的辉煌,华强北又迅速发展出商业街区。
要说华强北“电子帝国”的缔造,那离不开一个人,离不开一个大胆的设想。
深圳电子集团公司的成立,整合了当时分散的小型电子企业,聚拢了华强北的电子市场。
为了解决芯片交易问题,董事长马福元决定办一个深圳的电子配套市场。
1988年赛格工业发展大厦一楼的一小半区域被分隔开,改建成1400平米的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没想到,电子配套生意爆火,不到两年,整栋大厦八层楼面就全部被占据。
电子元器件市场的设想在华强北实现了
之后,华强公司决定将几栋厂房改建成华强电子世界,规模6万平米,是华强北营业面积最大的电子市场。
就这样,一条不足1公里长的街道,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和世界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
从各大数码产品到零配件,你能想到的与电子相关的东西,这儿都有。
无数“一米柜台”的神话,开始诞生。
一米柜台,就是指电子市场无数1.2米宽的柜台,每一个柜台就是一个铺位。
80年代的“一米柜台”
这些“一米柜台”当时有多吃香?
6万平方米的商铺招商,在3个小时内一抢而空,一张商铺申请登记表就可以卖5万。
在华强北的黄金年代,一个柜台的价格高达30万一平,这价在纽约、东京也极为罕见。
为了维持秩序,发盘当天,派出所出动了所有警力。
当时所有的人都相信:“只要不是傻子,抢到了铺位谁都能发财!”这话现在听起来有点扯淡,但那时在柜台赚个上百万,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华强北的40年,映射了中国电子跌宕起伏的发展史,更成就了一群小人物的“淘金梦”。
华强北是一个遍布传奇的地方。
有人就有故事,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传奇的人,传奇的事。
在这个1.4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至少走出了50个亿万富翁。
有从小柜台走出的大老板。
每一个价值万元的玻璃柜台背后都有一段创业故事和商战传奇。
有一个工厂生产线上的绕线女工,因为不想打工,就跑到华强北帮人卖手机上的麦克风。
几年之后,觉得这个产品好做,她就租了个柜台自己单干。
又做了几年,她找了几个懂技术的朋友一起开了工厂,一边办厂还一边读书,竟一路读到了清华博士。
这个曾经流水线上的女工,就是如今深圳豪恩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丽。
同样的故事,还复制在一个来自江苏的愣头青身上。
1993年,他在华强北租下个柜台开始卖电脑配件。到1995年,组装机开始繁荣。
小伙子判定电脑销售将很快爆发,于是他把香港两三大供应商的库存全买了下来。
结果过了春节,市场果真火得一塌糊涂,而此时国内几乎所有的电脑硬盘都在他的手上。
为了买他的货,很多人上门抢购,有人甚至对他说:“我跟你有交情,你必须给我,什么价你说,不给我,我找你拼命。”
这个一不小心一单就赚了一两千万的小伙子,就是现在神州电脑的掌舵人,吴海军。
在华强北电子市场“练摊”,将变幻莫测的电子IT市场熟稔于胸后,迅速积累资金,进入研发和制造领域,从组装加工到创立品牌,这是很多“华强北人”的成功路径。
有志大学生在这里造梦。
柜台后的老板们沉浸在华强北的商业红利中,没有发现人潮中穿梭着一伙刚工作几年的大学生。
这些大学生跟柜台老板们不一样,他们更专业,整天想搞些大事情,1998年11月11日他们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腾讯。
1998年刚在深圳创业的腾讯
同一时期,刚从上海交大毕业的硕士生赵建军也南下深圳闯荡,他在华强北和朋友租了一个柜台卖电脑,并在这里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不过故事并非一帆风顺,不到两年,他就被骗光积蓄,身无分文。
二次创业的赵建军,将目光瞄向网卡和调制解调器。1996年,普联成立,其明星产品TP-Link路由器由此诞生,凭借低廉的价格和良好质量,一举赢得市场。
工厂女工跃升女企业家,穷小子变身富豪,这些在华强北都不算什么稀奇事。
当然,也有无数人在这里栽跟头,有人一夜返贫,有人半夜跑路,也有人成疯成魔。
还有无数年轻人前来。
关于华强北,有位网友这样评论:
“能孕育一部如好莱坞超级英雄那样热血励志的电影”、“过山车一样粗粝生猛的质感”
华强北,仿佛是一个精神圣地。
扎根在这里的华强北人,乐意奋斗、勇于拼搏。
这首先是因为激荡四十年,当初的那批淘金者给华强北刻上了拼搏求变的基因。
华强北人骨子里始终会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各种变数,那种与生俱来生气勃勃的气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未改变。
然后是这个地方有梦想成真的机遇。
华强北几十年来因时而变,从电脑到手机,从手机到智能硬件,再到矿机、电子烟、美妆...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风口,抓住一个你就能华丽转身。
哪怕不是最靓丽的角色,只要把握机会,积极奋斗,也能发财致富。
比如,充当着华强北“摆渡人”角色的85后货车司机郭师傅。
十年前,二十多岁的他,看准了对于华强北的商业生态运作,极其重要的“货物流转”环节。做货车司机,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12点收工是他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如今,通过自己跑货运赚的钱,他在湖北老家购置了百余平方的房子,圆了自己的买房梦,实现了“老家财富自由”。
他说:“这是一家人努力的成果,只要认真、努力、吃苦,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华强北人身上“南漂”野生野长、不怕撞破南墙的实干家劲头,也让他们乐意奋斗。
从“黄金遍地”的梦想,到“搞钱至上”的信念,他们始终高昂着向上拼搏的劲头,一代又一代。
他们永远相信自己生逢其时,那根向上的藤蔓不会消失。前一次的失败都不算什么,只要还能爬起来,就还能奋力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