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7时左右,位于福建漳州的古雷PX项目突然发生爆炸。据网友称,火光冲天,距爆炸点30公里有明显震感。这已经不是这个项目第一次出现问题。
根据福建省消防总队漳州支队官方微博消息称,截至当日21时07分,已到达现场有9个中队力量,共计30部消防车。目前前方无发现人员死亡,个别受伤人员为爆炸玻璃碎片划伤。
2013年7月30日凌晨4时35分,福建省漳州市古雷对二甲苯(PX)项目一条管线发生焊缝开裂闪燃,此后火势被扑灭。
事件发生后,有专家就指出,包括PX在内的石油化工装置,是可以做到安全运行的。“之所以会出事,是因为没有按程序办,设备材料的质量出了毛病。”
更有专家指出,国内用于大型石化企业的一些设备,包括阀门、管件、焊接跟国际上有差距。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于国际上对于PX项目与居民区的距离标准,我们实际上没有能力与国际接轨。
在推广PX项目时,政府或者是相关部门经常说,美国休斯顿PX装置距城区1.2公里;荷兰鹿特丹PX装置距市中心8公里。
更有些专家指出,国内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设备的可靠性决定着相关生产的安全标准以及防护能力不能和国外接轨。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是不是国内的管理水平不行,设备可靠性不够,我们的各种大型石化装置都是更容易爆炸?
答案却是否定的。
PX安全性之争
实际上,不管是大型石化项目,或者具体到PX项目,公众的认识已经要理性的很多。
去年3月30日,广东茂名街头爆发反PX游行。同一时间,百度百科上也上演了一场PX词条的争夺战,以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为主的学院派,昼夜捍卫PX低毒的定义。清华的学生都难以理解,从厦门到大连、从彭州到茂名的市民,为何把PX这个普通的化学名词,变成了剧毒的致癌物。
那么PX招人恨是为什么呢?是出过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故?还是造就了多少癌症村?都没有。只是因为这个东西被反对得早,被反对得好,被反对得最有效。
中国人最早开始认识PX,就是这次发生事故、因为遭到市民反对而迁址到漳州古雷的厦门海沧腾龙芳烃项目,由于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牵头反对,这个项目最终迁址漳州,民意在与经济利益的博弈中取胜。而在当时赵玉芬院士所提出的PX危害,却有点危言耸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把PX说成是剧毒的致癌物,和之前刚刚发生爆炸的吉林双苯厂是一个东西。
据她的介绍,当时她是了解到这个项目,然后请厦门大学专长在于环境毒理学方面的袁东星教授帮忙收集资料,结果大吃一惊,发现国际上的PX项目集中在亚洲地区,尤以韩国和中国为多。台湾地区和韩国等地的项目与较大城市的直线距离一般大于70公里,而中国大陆则一般约20公里。
2007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为代表的10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署的《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提案中提到“PX全称对二甲苯,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在厦门海沧开工建设的PX项目中心5公里半径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0万的居民。该项目一旦发生极端事故,或者发生危及该项目安全的自然灾害乃至战争与恐怖威胁,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个叙述成为后来反对PX项目的人士最常用到的理由,也是公众对PX最典型的认识。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哪怕PX项目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环保生产设备和工艺,PX泄漏也是无法控制的。”“至少要建设在100公里以外,城市才算是安全的。”
而根据清华学生的表述,PX的毒性和咖啡差不多,如果加上它易燃的风险,最多不过相当于酒精。
虽然石脑油本身也是易燃物,但是燃烧性能无法与汽柴油相比。当然生产PX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苯和甲苯的毒性是很强的,这也是让赵院士紧张的原因之一,但是这和吉林双苯厂以苯和甲苯作为原料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次发生燃烧的石脑油和重整液储罐,据前方的报道,燃烧也比较“稳定”。
当然这可能混淆了产品和生产过程的风险的不同,PX本身的低毒,并不能替代PX生产过程中的低毒。正如许多人经常举的一个例子,纸张更加低毒,但是造纸是很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