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公布网络动漫黑名单,《东京食尸鬼》、《刀剑神域》、《死亡笔记》等在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动漫被禁。网络动漫黑名单基本都是来自日本的动漫,中国ACG文化遭受重创。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动画定位就是给儿童看的。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下,早期中国动画片确实比较注意“纯洁”。但也因为这种纯洁定位,造成对动画的审核“一刀切”。现在我国的动画片也开始有扩展范围的趋向,但各方面对此尚在摸索尝试过程中。
在外国从业者看来,动画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里面承载的内容,是要根据目标观众群体的不同而加以区分的,每一类动画片有专门的目标群体:八岁的小娃娃要看动画,八十岁的老爷爷也要看动画。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动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区分相当明显。比如专门针对低幼儿童的《天线宝宝》、之类,让小学生看了都觉得幼稚,可是更小的娃娃却看得津津有味。而如日本大师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之类,内涵深远、余韵悠长,小孩子未必能看懂,大人却看得心旷神怡。
国外的动漫分级制度
美国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包括动画片)于1997年1月实施,详细规定了动漫分级的细则,而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相关的分级制度,其等级一般直接表明观众年龄,如“全年龄”、“12岁以上”、“18岁以上”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英国的动画分级制度中规定,厨房用具、电视机、游戏机、家用电器不能作为暴力工具出现在动画片里面。显然,红太狼是不能用平底锅拍打老公的。
美国分级示例
美国的应对思路主要是分级。就是说,由相对客观的机构评定动画片的等级,以此作为投放依据。
TV-Y(所有儿童适宜)
代表片:《小熊维尼历险记》《海绵宝宝》
解释:无论主题还是情节,都要针对低幼儿童设计,包括2至6岁的儿童观看时也不会受惊吓。
TV-G(普遍观众可看)
代表片:《大力水手》
解释:虽然未必是针对儿童设计,但父母可以放心让孩子观看。里面几乎没有暴力等镜头。
TV-Y7(7岁以上儿童适宜)
代表片:《X战警:进化》
《蝙蝠侠》《铁臂阿童木》
解释:里面会有少量暴力,因此这些动画片需要儿童具有分辨能力。6岁以下儿童观看可能会感到害怕或者被误导。
TV-PG (建议家长陪同)
代表片:《辛普森一家》《犬夜叉》
解释:里面有中度暴力,需要父母进行筛选。
TV-14 (家长必须陪同)
代表片:《赏金猎人》《双面艳舞女郎》
解释:里面有较强暴力等镜头。强烈建议父母对此类节目监控,不让14岁以下儿童独自观看。
日本分级示例
现行日本的电影分级制度是1998年制定的,一共分为四级:
一般:没有任何限制 如:《聪明的一休》。
PG-12:12岁以下的人要有家长陪同才可观看剧情包含性、暴力、恐怖、以及儿童可能会模仿的不良行为的电影。 如:《蜡笔小新》。
R-15:15岁以下禁止入场剧情包含比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集团排挤、以及青少年可能会模仿的不良行为的电影。 如:《灌篮高手》。
R-18:18岁以下禁止入场剧情包含比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青少年可能会模仿的不良行为、鼓励使用毒品的表现、反社会行为的电影。 如:《进击巨人》。
日本如何管理动漫产业
制作方和家长都要负责
日本动画的暴力是全球闻名的,甚至还有各种变态动画。但日本对动画的管理也是多方面的,有明确的分级定位:
面向儿童的动画必须避免不良倾向的诱导,违例者一律删剪,否则禁播;面向成年观众的动画较多,只允许安排在儿童入睡后的深夜播出。一旦作品被怀疑诱发不良事件,播出机构必须“自肃”,立刻停播以分析原因。
此外,日本还强调家长的监护职责,要求不仅是动画制作方和播出方要负责提供健康内容,家长也应对儿童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儿童对内容进行筛选。
安全注意提示
日本儿童动画中还有“安全注意提示”。每当片中出现可能在现实中被模仿的危险动作,画面中必定会标注一行“好孩子请勿模仿”的文字。据说这个提示是从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的。当时拍摄的动画片《假面骑士》在日本很流行,经常有儿童模仿片中情景,从高处跳下受伤。从那以后“安全注意提示”就出现了。
对于血腥暴力镜头的处理
由于动画片相比漫画,动态视觉冲击更强,适应的人群年龄下限也更低,因此动画片的元素审核也比漫画更严。
比如著名的《圣斗士星矢》,在漫画中有大量血腥场景,动画片中都加以淡化。主角“一辉”用幻魔拳击中“那智”,使其产生可怕的幻觉,漫画中用了整整3页描绘手脚折断、内脏四溅,最后剩下一个头颅。动画中则改成仅仅是盔甲破碎的温和场面。再比如“海魔女苏兰特”的魔笛攻击场景,漫画中是大量裸体的天使出场,并且画面不少,动画片中改为模糊的影子一掠而过。而已经播出十多年的《名侦探柯南》,剧中案件也从以前的“每集必死人”变成了“几集也难得死一个人”。
美国日本等动画大国,还对儿童动画片的很多细节作了规定。如画面中不允许出现枪口、儿童角色不许穿露脐装等。而近来有网友贴出了美国对日本动画片的“整改”,把里面抽烟的镜头改成了手持火柴棍,把刀改成了木棍,把“枪口指着人”改成“手指着人”。甚至《七龙珠》中“坏人”双手拧着“孙悟饭”脸蛋,也因为“虐待儿童”的嫌疑,被改成了抓住肩膀。
心理专家观点
“成年人从动画中看到价值和意义,孩子们在动画中则是热衷于玩角色扮演,他们好的、坏的都会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