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亏他们夫妇提前发现墙出现了裂缝,挨家挨户敲门呼喊,才让我们全部安全撤离。”站在楼房垮塌的废墟前,一名住户这样告诉记者。9日凌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鱼芽社区河边组一栋居民楼一居民楼垮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该居民楼高7层,有68名住户。
一栋7层高的居民楼一夜之间成了一片废墟,68户居民赖以避风的港湾以及多年来兢兢业业置办的家当毁于一旦。万幸的是,由于一对夫妇深夜的偶然发现挽救了68名住户的性命。然而,“没有人员伤亡”这样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显然不能掩盖楼体坍塌这样悲剧似的剧情。
一座楼房,说倒就倒了,难免令人反思。近些年来,“楼脆脆”、“楼歪歪”事件,并非发生在一时一地,常见媒体披露。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可大意轻心。究竟如何防范治理,却是常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如果安全措施真落实了,就不会发生姬元奎、骆开素夫妇三更半夜挨家挨户敲门的感人事迹。
在百度搜索栏随手输入“楼体坍塌”的字眼,就会出现一系列类似报道:贵阳9层居民楼瞬间垮塌,仍有16人失联;居民楼下堡坎坍塌,涉险居民撤离;兰州居民楼两个单元坍塌,被埋人数不详......显然,此次遵义市楼体坍塌事件并非个例!显然,并不是每一次居民都能死里逃生!不是每次楼垮事件,都有姬元奎、骆开素们在临危之际去挨家挨户敲门告知。
要想尽量少发生或不发生居民楼垮塌事件,避免居民因房倒屋塌遭到不幸,不能把筹码全部压在凡人义举上。事实上,“好人365”也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份美好希望。治本之法,是要有一个刚强管用的房屋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楼房质量信息平台,实行楼房体检制度,十分必要。房管部门需要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心中有数。一块城区,有多少座楼房,都是什么年龄,身体状况咋样,有没有“贵恙”,是经常发烧感冒,还是病入膏肓,都要有完整的病历存档。要建立这样一本明白账,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为楼房的健康状况进行体检。人为了自己的健康,时不时到医院做体检,作为人的安居之所,是否安全,也需要进行体检。对楼房定期体检,定期上门诊查医治,有危险适时告诫,达到一定危险级别,及时下达病危通知书,才是广大居者万无一失的安全屏障。
建立和完善楼房建筑安全事故追责机制,才是住房安全的托底措施。现在,普遍对新建楼房的质量监理较为重视,无论真假,起码程序走的头头是道,而对旧楼房的使用寿命监管,成为盲点,无人重视,无人过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往往是造成楼房垮塌事故的深层次原因。建立责任倒逼机制,避免职能部门不作为、慢作为,去掉事不关己心态,是公众住房安全的制度保障。
楼房该倒就得倒,但不应该成为事故。据报道,目前遵义市政府对居民进行安置的同时,房屋垮塌原因也正在调查中。为防止悲剧重演,把原因弄清楚的确重要。无论什么事故,有人负责,才可能避免再次复制。笔者希望,原因调查别成了烂尾新闻。
同时,遵义市委市政府要求对隐患点和危房要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对违法建筑及时拆除,从源头上消除灾害隐患,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亡羊补牢,也不失其积极意义。让“确保”两个字落地,是公众所望。
另外,从搜索情况来看,发生在类似贵州这样局部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地区的楼体坍塌事故不在少数,最终的调查原因往往离不开不可抗力的“捣鬼”。然而,笔者认为,“不可抗力”虽然是不得不提的现实因素,但绝不能由此成为相关部门监管失职的“遮羞布”、“挡箭牌”。局部地区的多雨现象已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敢说什么“人定胜天”的大话,但是相关部门凭借专业素养预判楼体是否能抵抗恶劣气候的能力应该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