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内鬼车牌”究竟是谁下的“蛋”?

文 / wuhe1990 2015-06-12 14:16:52 来源:亚汇网

  近日上海市某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刑事案件,曝光了上海拍卖车牌中的内外勾结、违法发放车牌黑幕。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原上海市某国税局科员傅某某、蒋某某与黄牛陈某某等人,通过在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上偷盖真章或涂改、拼接等多种手段,骗取私车额度,致使5000张“内鬼车牌”汽车上街,非法获取利益高达2.2亿元。(6月11日《新京报》)


  “内鬼车牌”严重挑战了“限牌”、拍卖车牌的公平性。“内鬼车牌”尽管涉案金额巨大,但涉案的科员,却并非手握多大的权力,也更没有什么高明的手腕,却能绕过“车牌拍卖”并获得暴利,个中原因值得反思。“内鬼车牌”是否全是涉事科员一手打造,其背后有无更高的权力保护伞和共谋者,固然值得追问。不过,即便有更深的权力背景,科员涂改拼接,“内鬼车牌”便轻松出炉,也暴露出管理流程的重大漏洞。


  “内鬼车牌”的出场,从根本上颠覆了车牌拍卖制度的基石,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车牌拍卖制度本身的问题与不足。虽然有着市场化限牌限车的初衷,打着拍卖这一市场机制的招牌,但根本上仍是一种权力扩张的管理模式。车牌拍卖的价格屡创新高,必然意味着扩张的权力之下,寻租空间在不断膨胀。既然通过拍卖获得一张车牌,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相当不菲,对于“车牌拍卖”制度漏洞的钻营,对于权力公关的力度,也就必然水涨船高。即便没有上述明显的制度漏洞,扩张的权力也注定难禁寻租利益的诱惑。


  基于此,“内鬼车牌”或许只是涉事科员钻了低级漏洞,但“内鬼车牌”的背后,限制权利式的公共治理,权力扩张式的管理模式,恐怕本身就蕴含着权力寻租的空间与风险,而这或许才更需反思。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