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浦东新区国资国企改革启幕

文 / Glary 2015-06-12 17:28:29 来源:亚汇网

  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再次掀起热潮,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区级国资系统率先发布方案并将展开大动作。

  6月11日,浦东新区召开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浦东新区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首批直属公司改革方案显现端倪,筹划已久的浦东国资国企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上海一位国资研究人士告诉早报记者,浦东新区的国资改革方案是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的基础上制定的,又结合了浦东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提出了若干企业的具体改革措施,显得较为务实。

  受浦东新区国资改革消息影响,6月11日,浦东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浦东建设(600284)、上工申贝(600843)股价涨停,并带动其他上海国资概念股全线上涨。

  6月11日晚,此前因重大事项停牌的浦东金桥(600639)公告称,浦东国资委拟将金桥集团所持有的浦东金桥15%股份,无偿划转至浦东国资委筹建中的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外高桥(600648)公告称,根据浦东新区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总体部署,拟将上市公司打造成国有投资控股的公众公司,受委托管理其外高桥集团非上市资产。两家公司股票6月12日开市起复牌。

  设立区级国资流动平台

  昨日的浦东国资改革会议公布了首批改革方案,并确定了五大改革重点:

  一是优化国资布局,服务自贸区与科创中心建设,满足浦东生产力布局要求,推动区域开发与产业发展。按照会议公布的方案,将南汇工业园区公司并入金桥集团,在继续做好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和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以金桥集团为龙头重点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片区的开发建设主体—外高桥集团,目标是打造战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规范、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竞争优势突出的国有投资控股公众公司,以市场化手段更好地服务自贸区建设。

  二是强化分类监管,实施分类改革,进一步推动企业契约化、市场化、去行政化。几乎与改革意见同步,浦东新区实施了浦东科投公司的分立改制,分立出来的新科投公司,作为市场化投资主体,引进了上实集团和经营团队持股,专注于IC、生物医药等行业并购重组;分立出来的新兴产业投资公司,则定位于功能性科技创业投资平台,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

  此次会议公布的第一批改革中,包括调整金桥集团与股份公司的关系,构建功能与市场两个平台,实施分类改革、分类运营。改革后的金桥集团定位于政府功能性业务运行载体,股份公司进一步强调市场化公司定位和走出去发展,以创造股东价值为主要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本回报率。

  同时,设立区级国资流动平台—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国资系统内市场竞争类企业的股权划转至平台,履行资本管理职能,通过规范治理结构,优化企业监督,加强市值管理等手段,实现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价值提升。

  三是实施大集团战略,打造一批主业优势明显、组织架构合理、管控体系健全的战略性集团公司。按照南北对接、同类整合、做强功能的原则,将南发集团划入浦发集团,进一步强化投融资和城市建设功能。将海洋高新公司并入港城集团,优化临港地区国资布局,重组后的港城集团,成为区级国资在临港主城区唯一的基础开发、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载体,对海洋高新公司开发区域的投入力度将大幅提升。

  四是进一步优化国企领导人员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同步出台的《浦东新区直属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浦东新区直属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制管理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重点针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方面,强化分类管理,根据企业不同的功能定位,分类设置法人治理结构,分类规范领导班子职数配置、分类实施领导人员管理、分类设置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类的价值导向,实行差异化管理。另一方面,强化市场化导向,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通过任期制的实施,形成经营者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管理机制。前一阶段,外高桥股份公司的总经理人选,已经通过市场化机制选聘到位。市场化激励方面,目前相关部门已经选取了风险投资类、规模管理类、高新技术类等4家企业,开展市场化激励试点方案研究。

  五是国资委的“自我革命”,通过放权授权、转变监管方式、优化出资人职能,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分类科学、权责明确的国资监管体系。

  在设立国资流动平台来履行资本管理职能的同时,此次改革还同步推出了“1+4”涉及国资监管领域的配套措施。“1”,即国资监管事项分类审批的规定,明确界定了区政府、国资委和企业集团等不同层级主体,在国有企业重大资产改制重组和资产处置等方面的职责权限,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4”即首批下放审批权的国资监管事项,包括管理、委托贷款、购买理财产品、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资产转让、捐赠管理等,由国资委层面下放至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企业决策运营效率,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今后国资委的监管重点,将逐步转向事前的战略管控、治理结构、内控建设,事中的资本管理、预算管理、改革重组,以及事后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检查。

  加快发展混合经济

  推动开放性市场化重组

  除了上述具体思路,“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的亮点颇多。

  “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发展为着力点,以整合重组、有序进退为抓手,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以分类监管和国资运营平台为途径,促进区域功能开发专业化、国企改制重组市场化、国资分类监管法制化,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动力,提升国资运营效率,形成适应浦东二次创业要求的国资布局,形成适合混合所有制经济成长的发展环境,形成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分类科学、权责明确的国资监管体系。

  围绕“国有资本”这一主题,意见提出要以资本化为导向,以市场化为手段,聚焦区域开发,在“科学布局、混合发展、高效流动”三个环节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国资在临港、中部等重点区域比重,推进直属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国资从无优势、小规模产业退出,聚焦基础性、功能性、先导性领域,发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混合经济,推动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择优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浦东开发建设;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提高资产证券化比例,加快上市公司产业转型步伐,提升国有资本影响力和行业地位;促进国资高效流动,打造适合浦东特点的综合国资运营平台,跨主体、跨系统整合资源,开展资本运作,实现股权有序流动。

  围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提出要以专业化为导向,以契约化为手段,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目标导向上,今后功能开发类企业以功能任务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民生保障为主,兼顾成本控制;市场竞争类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对三类企业实施分类考核。

  法人治理方面,功能为主、业务单一的功能开发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设执行董事兼任总经理,外派财务总监。资产规模大、市场化业务多的功能开发类企业,探索“结构合理、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的董事会建设。市场竞争类企业发挥董事会议事、决策作用,探索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

  同时,推行国企领导人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

  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将国资国企改革与新区重大任务结合起来,按照“总体筹划、一司一策”原则,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统计数据显示,浦东新区企业国资总量约占上海全市的9.2%,占区县级35.5%,其中直属企业22家,包括陆家嘴集团、金桥集团、张江集团、外高桥集团、浦发集团、港城集团、浦东土控集团、上工申贝集团等,国资总量达到1349亿元。

  浦东新区将设立区级国资流动平台—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国资系统内市场竞争类企业的股权划转至平台,履行资本管理职能。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