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策”做好隔离学生教学保障服务【中国传媒大学师生齐心抗疫,全体辅导员24小时在线服务,沟通协调学生的实时需求】
9月9日,北京朝阳区发现1名新冠肺炎初筛阳性人员,为中国传媒大学在校学生。据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01场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截至9月14日,中国传媒大学聚集性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44例。疫情之下,校园生活如何度过?隔离区学生的线上教学如何保障?近日,仍在一线忙碌的辅导员和学生们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
全体辅导员24小时在线服务、保障三餐和物资按时足量供应,学生自发组织文艺类、创作类活动……该校师生齐心协力,用积极的行动和乐观的心态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挑战。
志愿者教师深夜“火线上岗”
9月14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01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众详细介绍了该校疫情处置和校园疫情防控情况:继续抓实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分级分区防控,全面开展线上教学,持续关心师生诉求。
“凌晨两点辅导员还在搬物资,今天一早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9月15日上午,记者联系该校相关负责人时,对方一句话道出该校教师在抗疫工作中的辛苦与努力。
刚出现疫情时,该校连夜组织了一支由辅导员和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人文学院专职辅导员、驻集中隔离点老师徐艺铭用“即刻整队、火线上岗”来形容当时的状态。徐艺铭介绍,全体辅导员坚持24小时在线服务,沟通协调学生的实时需求,配送晚餐、物资,督促、组织学生做核酸检测……为确保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平稳有序,老师们可以说是“披星戴月”地在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辅导员徐子喻被誉为“学生公寓里的天使”,在一个半分钟的快进视频中,她站在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包装箱中间,不断地给志愿者们递送物资。
“这周学生们开始上课,作为宿舍楼楼长,我尽力安排好一日三餐的配送和核酸检测。”徐子喻介绍,疫情期间,老师们不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线上活动,还发动学生骨干担任层长,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学们在亲力亲为中感受到师生一同努力抗疫的珍贵,可以说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为隔离学生制定线上教学方案
9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全面启动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开设了“隔离区课堂”。根据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目前已有471门次课程正常开展线上授课,13日当天便有2万余人次线上听课。授课班级中如有无法在线听课的学生,教师在直播过程中还会开启会议录制,提供学生后期补学。
班会、宿舍长会、班干部会也在同期进行中,徐艺铭介绍,疫情期间,该校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校园应急封闭管理期间学生行为要求》,了解新冠病毒肺炎和预防、治疗相关知识,疏解学生紧张焦虑情绪,引导学生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为帮助隔离的学生顺利上课,学校特别制定线上教学方案。各学院、班级组织以“学业规划”为主题开展学业指导线上讲座,对学生们的学业困惑、生活与心理问题一一予以回应。驻隔离点的辅导员老师们还充分调研每个学生的隔离房间Wi-Fi、电子设备等线上上课条件,“一人一策”做好教学保障服务,并积极联系教学部门、班主任、辅导员,第一时间为隔离学生提供电子书籍、音视频学习资源,丰富隔离期间的学习生活。
戏剧影视学院辅导员来特告诉记者,由于本次疫情发生得较为突然,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无法及时凑齐课程所需的道具用品和硬件设施,各学院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将原定的实践教学改为线上研读经典的读书会,组织同学们学习。
家校携手疏导学生焦虑情绪
9月13日的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介绍,根据流调情况,为避免1例确诊后勤维修服务人员可能带来的传播风险,中传所有在校后勤保障人员全体静默,这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对此,朝阳区、三间房乡支援机关干部、医护及疾控等卫健工作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等1000余人,协助学校做好校内外服务保障、核酸采样、人员转运、安保等。另调配1500余人参与风险人员排查工作。
餐饮和物资方面,记者从中国传媒大学获悉,朝阳区给该校提供了强大的餐饮保障,截至9月12日,已配送12万份餐食。中传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和视频显示,提供给他们的物资包括文具笔记本、卫生纸、消毒液、小零食、水果、月饼等。另外,该校图书馆、信息化处、学生工作部(处)等部门全力协同,及时汇集了电子教材及开放性数字教学资源,并为学生办理免费30G流量套餐。
心理关怀也在同步进行。来特介绍,学校第一时间划区成立工作组,选派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进驻学生寝室,和学生同吃同住,及时了解同学们的诉求和心理状态,引导同学们自觉遵守防疫要求,同心抗疫。对于部分有负面情绪的同学,辅导员和班主任会第一时间与其沟通交流,疏导情绪。
徐艺铭介绍,学校还与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辅导员与家长一对一沟通,形成家校携手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机制。
学生秀音乐技能、编短视频记录生活
在中国传媒大学老师发送给记者的文件夹里,几十幅圆月图片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中秋节当晚学生们拍摄的作品。
2020级广播电视艺术专业(广播电视文艺方向)学生郑雪如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在学校、各学院的组织下,大家通过线上的方式开展了“云伴读”“云班会”“云晚会”“云话会”“云祝福”等一系列活动,让师生线上相聚。同时,学校也在中传APP上发起了“小白杨宿舍艺能图鉴”“寓见精彩”等话题,号召同学们云端分享宿舍生活。活动中,有的同学晒出了在宿舍健身的视频,有的分享了书籍、电影,还有同学通过书法、音乐、手工、表演等方式陶冶情操、加油打气。
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秦琪书在中秋节和舍友们用行李箱和切水果的小砧板当作和面的案板,用小碗作为馅料搅拌的容器,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制作出了冰皮月饼;中国传媒大学2022级录音艺术(录音工程)专业的郑皓文同学是“宿舍合奏”的主要制片人,他们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五重奏版本。郑皓文透露,目前大家正在用“新手法”制作第二版的演奏。“每次演奏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怎样,和朋友们一起磨合作品的感觉非常不错。”他介绍,舍友还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其他学院的同学共同演奏《钢铁洪流》,庆祝即将到来的国庆节。
“隔离日记”“志愿者的一天”“谁在宿舍过中秋”“取餐定格动画”……该校学生们发挥媒体、视听专业的特长,编辑了一部部小短片,记录自己的生活,为彼此打气。一个个网络视频里,拉二胡和小提琴、弹电子琴……就连水池里的水都被用来做音乐配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就在两个多月前的6月23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在2022届毕业典礼上,带着同学们一同吟诵这首苏轼的《定风波》,他借此鼓励学生们无论遇到何种人情事变,都要保持自在从容的状态。如今,对郑雪如而言,这一画面仍历历在目,“就像廖书记在毕业典礼上分享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从容、坚定、乐观的心态,再大的风雨都终将过去,我们一定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