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开年后,市场连续两天调整,给很多憧憬新年行情的基民打了个措手不及。
仿佛梦回2021年初,今年元旦后,基金的搜索热度又大幅提升。不过这次讨论的不是上涨的快乐,而是下跌的迷茫和苦恼。
那么,对于2022年,基金投资怎么做?
这就送上最全的投基法则,请收下!
1、不借钱买基金
理财得有资金,而资金的来处是个关键的问题。
前段时间网上就有一个借钱炒股失败的帖子:道尽了中年人的心酸,但也提醒我们“借钱不投资,投资不借钱”。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根基不稳,则随时面临塌方的风险。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借钱炒股是一条不归路”,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借钱炒过股。就连他的第一笔投资资金,都是依靠自己卖报纸送牛奶积攒起来的。
同样的道理,在基金的投资上也是一样的。妄想通过借钱理财致富,往往是空中楼阁,存在于想象罢了。
所以基金投资的第一个法则就是闲钱理财,不借钱买基金。
2、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
在基金投资上,要明确投资目标。
是看重资金安全?还是资产增值?
是短期消费,还是长期的教育储蓄、养老规划?
根据目标的不同,基金的类型选择上也会有很大差异。
有句话说得好,不去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合理确定收益预期,规避线性外推误区
线性外推是一种思维惯性,说的是今天发生了什么,明天还会继续发生。比如今天太阳升起,那么明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普通投资者大多具备线性外推的数学思维,即使那些自嘲数学从来考不及格的人也都具备,这种定势思维如果放在投资收益上,就会走入误区。
盲目地应用线性趋势,有时会得出非常荒诞的结论。譬如买的基金去年有50%的收益率,那么线性外推,今年也要有50%的收益率,后年也会有50%的收益率。这样常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们在做基金投资的时候,要尽量提醒自己,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线性趋势。要合理的确定收益预期。可以参考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和偏债混合型的基金指数历史区间年化收益,在此基础上合理增减收益预期。
4、不要只看短期排名,兼顾基金经理和平台
只关注基金的短期排名是很片面的。
“扁平”的基金榜单其实没那么重要,无论是哪一个维度、哪一个阶段的榜单,它都只能代表某个阶段的回报,并不能代表未来表现。
对基金好坏的考量,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在关注业绩的同时,也要兼顾基金经理和背后的平台。
5、基金不要买太多,也不要押注投资
在投资理财的教科书上写着一句话:“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有些投资者错误地理解并执行,杂乱无章地将一堆基金纳入囊中。有些基金可能还是“一家人”,底层资产雷同。最后导致既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管理,也不能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根据美国晨星公司做过的一项研究:
长期看,单只基金的风险最高,每增加一只基金可以明显降低组合的波动率。
但是当持有随机选择的股票型基金超过4之后,组合风险没有明显地降低,如果持有10只以上基金,组合风险的下降越来越有限。
可见,基金投资既不能购买太多,也不能押注投资。与此同时,基金组合之间应该具有一定互补性,搭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基金。
6、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戒掉“多动症”
市场涨涨跌跌,充斥着情绪化。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将股票市场比喻成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
有些投资者将基金当股票炒,沉溺其中,不自觉就受到了市场先生的影响,迷失在贪婪恐惧里,甚至慢慢养成了“多动症”:天天盯盘,追涨杀跌,频繁申赎。
一些基金经理坦言:择时是不那么重要的事,从我十几年的投资实践来看,像预测市场和择时这样的事,短期可能会做成几次。但长期下来的话,对收益率的贡献基本微乎其微,甚至是负贡献。
既然是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如戒掉“多动症”,和市场保持适当的距离,剩下的相信专业的力量。
7、坚持长期投资,坚持定投!
基金投资上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在2021年,某基金销售平台就发布了一份报告,展示了基民的盈亏情况。
数据显示,持有基金时间在3个月的基民,盈利超过5%的人仅有14%,而亏损超过5%以上的却高达58%;反观持有基金时间在3年的基民,盈利超过5%的足有95%,亏损的仅有5%。
可见做时间的朋友,坚持长期投资才是打开基金投资的最好方式。而在长期投资中,对于普通投资者,最推荐的方式之一便是基金定投。
但是有些投资者会走入定投的误区,很容易在不看好市场的时候中断定投计划,试图避开下跌区间,赚市场上涨的收益,这种操作效果会怎么样呢?事实上往往会背道而驰,市场变化莫测,很少人能预估市场顶部、底部具体在哪里。所以暂停定投,很可能就会错失上涨的行情,导致定投的效果大打折扣。
投资是逆人性的事,基金投资既要掌握方法,更要修炼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