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受市场下跌影响,量化私募指增产品平均亏损超6%,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市场因素,指增产品表现不佳,还跟市场流动性环境变化、策略变得拥挤等因素有关。尽管指增产品跟随市场短期出现波动,但仍有超额收益,应以长期眼光看待。近年来量化投资受到各种市场议论,私募表示,不能“神话”也不要“妖魔化”,投资者应该更加理性考量和配置量化产品,未来国内量化私募发展空间很大。
受市场环境变化、策略拥挤等影响
今年指数增强产品平均亏损超6%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纳入统计的828只指数增强产品整体收益为-6.04%;其中仅24只基金实现正收益,占比为2.90%。
宽投资产认为,2022年开年以来市场持续杀跌,截至上周末,大部分头部量化私募的500指增产品年内跌幅基本在8%-10%,短期指增策略受市场波动影响在预期之中,反应了该策略与目标指数的高相关性,同时看到近期指增策略有明显超额收益,这与市场波动加剧,成交有所放大,有利于量化指增策略获取超额收益有关。“从A股各指数现在的估值水平看,无论是PE还是PB都处于历史估值的最低点附近。中长期看,全球资产荒叠加国内制度优势,作为全球‘避风港’的A股不必过度恐慌。对于以跟踪指数为目的的指数增强类产品来说,若对标指数出现下行,产品净值下行是正常情况,只要能获取到超额收益,就不比过分担心短期产品净值的波动。”
幻方量化分析,目前A股的股票量化策略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主,该策略一般保持较高仓位运作,大市的快速大跌会导致此类产品短期承压,产生较大回撤;同时,近期市场下跌过程中,交投下滑,流动性偏弱,这通常意味着指数增强策略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增大。“就不完全统计数据而言,平均来看,量化指增策略在年后并没有显著跑输指数,更多的是被动承担了指数下跌;而指数的回落可能与过去几年市场积累了可观涨幅、近期诸多的宏观不确定因素带来避险倾向有关。”
平方和投资说,今年指数的下跌使得指数增强产品大幅回撤,但是在这个时间区间,量化组合的超额收益反而表现优异,使得指数增强产品的跌幅比指数小,量化中性产品的净值出现明显上涨。
今通投资执行总经理杨敏澜补充,今年中证500、沪深300和上证50跌幅分别达12%、13%和10%。指数贝塔如此短时间大幅度的大跌和风格的极速反转,导致大部分管理人今年以来的超额都无法覆盖指数的下跌,从而引起量化指增产品净值的大跌。由于基差波动同样给中性产品净值带来比较大的波动。不过本周这轮大跌以来,少数管理人超额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另外,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也认为,量化指增的集体回撤的原因除了市场行情整体偏弱之外,还有策略持股过度集中与指数产生重大偏差,赛道拥挤超额收益降低等多方面的因素。
雪球副总裁夏凡表示,从今年开年来看,一些头部量化私募在指增产品上不仅出现回撤,甚至超额收益也在衰退,连对应的指数都没跑赢。“事实上,头部量化业绩回撤,不仅有自身规模快速膨胀的因素,另一方面量化赛道在2021年良好的业绩吸引了太多的资金涌入,造成量化赛道的拥挤,才是业绩低潮的核心原因。特别是这三年高频量化成为许多量化私募的核心策略,进一步加深了其规模困境。我们看到了高频所创造的收益,却没有看到高频量化所需要的高成交量;我们在渴求量化私募继续创造高收益,却忽视了A股回调市场成交持续不足万亿、高频量化私募的规模越来越大的现实。”
文谛资产市场总监王战勇坦言,事实上从去年9月开始,随着量化股票类策略规模快速增加,叠加策略的同质化日趋严重,Alpha因子逐步转化为风险类因子,已出现一波较大规模的回撤,开年以来A股市场的轮番暴跌,股票类量化不可避免的也出现大幅回撤。但这不意味着整个量化指增类策略的失效,随着市场的出清及私募管理人策略的迭代升级,量化指增未来还是资产配置中的主流环节。
世纪前沿资产也称,高换手的量价策略对市场流动性要求较高,两市成交低迷时,交易成本上升,量价策略较难发挥。除了市场流动性以外,量化选股的有效性还要建立在另一个条件下,即全市场有足够多跑赢指数的股票。这是由于量化选股的持仓都在几百到上千只股票,如果绝大多数股票都跑不赢指数,那么再好的策略也无法做出明显的超额收益。一般而言,在高成交、高波动、个股高分化的行情下,量价策略容易跑出Alpha。高成交意味着更小的冲击成本,高波动意味着更好的赔率,个股高分化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但是量化投资打败不了政策扰动,也极难适应市场风格的来回切换。
不能“神话”也不要“妖魔化”
投资者应该更理性考量量化产品
过去几年,由于较好的业绩表现,量化私募产品受到投资者追捧。但在量化私募规模突破万亿、去年四季度以来表现不佳以后,市场上关于量化的各种议论不绝于耳。
夏凡表示,量化私募特别是量化选股的超额收益在2021年四季度出现明显下降,一方面是市场行情趋弱,风格轮动过快导致超额收益挖掘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也是量化行业发展过快,竞争日趋激烈导致。“量化投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不同类型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在资源和能力禀赋上不同的比较优势。主观选股的管理人在个股的基本面研究上更有优势,量化选股的管理人则在短期市场预测上更有优势,由此通过一些高换手策略取得了超额收益,并不能简单认为这是在割散户的韭菜。要知道量化管理人也需要持续在人才、设备上做大量投入,积极响应各项监管政策、不违反相关交易制度,在这个前提下获取的超额收益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幻方量化指出,就业绩而言,指数增强产品的超额获取难度会加大,需要投资者更加理性的考量和配置;就管理规模而言,我们认为管理人会更加理性,会更加审慎地控制规模。“很多投资者认为量化是完全超越周期的,但事实上量化策略的运行与表现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不同的市场环境中策略的表现会有一定差异,同时每个策略也会有自己生命周期;同时有人认为量化投资加剧了市场的波动,这一认识也并没有客观依据,量化策略类型本身是多样的,对市场的影响也是多个层面的,需要更为严谨的研究认识。”
世纪前沿资产坦言,不能把量化交易太过神话,还是得回归到交易与策略的核心。量化策略比较喜欢高成交、个股高分化,且市场风格较为平稳的环境。而当市场交投低迷、个股同涨同跌或是风格突然切换等极端情况出现时,量化指增策略可能受到影响。环境不利时,策略可能会阶段性跑输指数。“但过滤掉这些短期波动,长期看,各策略的超额均是不断累积的,我们要看重长期超额。总结而言,投资者投资量化产品时,看历史超额高就追进去,短期跑不赢指数就忧心忡忡,怀疑策略失效,这种错误模式是我们需要规避的。”
宽投资产表示,投资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逆向投资思维,避免人云亦云跟风买量化。主观的投资者很难对风险分配做出始终可靠的预测和决策,而量化投资依靠数学模型的客观运行,可以给客户提供可持续的投资回报以及严格的、系统化的风险控制。
不少私募看好量化投资的发展前景,平方和投资认为,量化私募在2022年仍然会有不错的发展机会,但是发展过程会更理性。投资者会更加成熟,由追逐网红、规模头部私募,转向规模适中、业绩稳健的量化私募。对私募的评价也会由单纯通过收益率来评价转向关注回撤情况和风险调整后收益。
王战勇表示,股票量化在这两年开始广为投资者所了解,2021年至今股票量化的回撤也改变了不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短期来看量化的规模上还是受到了影响,不过量化仍然占市场的比例不高,有较大发展空间。“很多投资者把量化等价为只赚不亏的赚钱机器,但事实上,量化投资和主观投资一样也承担了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在选择量化管理人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
杨敏澜指出,经统计,海外量化占整个资管行业的规模大于25%,而目前国内占比大概只有6%,量化行业会持续稳步地在波动中发展壮大。“量化行业拼的是持续输出和迭代的能力,我并不觉得有长久积累的头部公司会因为一年的表现不佳,从此完全一蹶不振,突破瓶颈是他们该思考的问题。小的初创型公司也有自己的后发优势,规模小,相对灵活,业绩很亮眼。”
姚旭升也称,量化基金在欧美市场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投资方式,反观中国市场量化基金的红利期才刚刚开始,随着人才、技术、策略、风控等各方面不断升级完善,行业也会逐步走向成熟,为投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