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这个社会最大的公平就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方法收割你,直到让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在投资理财中,更是如此。今天正值315,跟大家简单的盘点下“买基金常见的坑”及“避坑指南”。
一、选基误区:扎堆买爆款基金,盲目追基金经理
不可否认,能发爆款,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基金的规模是业绩的杀手,规模过大,尤其是几百亿的规模,会影响基金经理的发挥。
明星基金经理也并不都值得大家追捧。基民由于缺乏必要选基知识和甄别能力,跟风买基、追逐明星成为必然,而这带来一连串问题。
一方面追逐明星策略性价比低,超额收益持续性差,而极致的业绩往往隐含极致的偏离风险;另一方面,跟风买基往往造成产品与自身风险容忍度不匹配、与现金流需求不匹配等一连串问题,造成短期频繁申赎基金,投资收益被申赎成本大量损耗。
如果市场震荡加剧,老基金由于仓位较高,波动可能会加大,这个时候投资新基金反而较好;如果市场处于很明显的趋势行情中,新基金由于建仓需要时间,仓位不一定高,这个时候配置老基金或许更好。但是客观来说,并没有那么绝对,很难说新基金一定比老基金好,或者老基金一定比新基金好。
有的投资者会因为追的基金经理跳槽而赎回基金,跟着基金经理走,实际上,基金经理的成就离不开背后的投研团队,一旦基金经理跳槽之类的事情发生后,新公司的投研团队如何很难判断。如果和新的投研团队磨合不顺利、或者新团队投研水平一般,即使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也难以发挥。
二、养基误区:像炒股一样买基
先炒股后买基、或者同时炒股买基的人,很容易将炒股的习惯带来基金里。
1、最常见的就是试图做短线操作。基金偏长期投资,所以赎回的手续费一般是持有时间越短、手续费越多。如果频繁买卖,一通操作下来,钱没赚到多少,手续费倒是交了不少。
2、像打新股一样买新基。“新”这个字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力,但注意,新基跟新股不一样,买新基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收益;如果想打新股,应该去买那些会打新股的基金。
3、买基金的时候很看重净值。这是一个大家意识到,但总会容易犯的误区。相信大家自己也知道,你有1000块,不管你买的基金是净值1块的、还是净值2块的,它涨了10%,收益都是100块。但还是有些朋友会觉得份额越多越好,这个是需要尽快避免的。
这里要提下的是,有时候我们能看到某只基金某天净值暴涨,这一般是机构大额赎回了,大笔资金的赎回费归入了基金资产,净值就跟着暴涨了。
三、定投误区:下跌时候立即停止定投
在震荡的行情下,许多投资者会在市场下跌时由于恐惧而选择终止定投,直接赎回,半途而废;或是稍微涨了一点点就迫不及待赶紧卖出,等到市场回暖的时候再重新定投。其实,投资者更应该关注于长期回报而不是短期的盈亏。
在定投当中,如果长时间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状态,则给了我们很好的时间窗口,可以一直用较低的成本买到更多的基金份额。手握这些宝贵的份额,在未来市场好转基金净值上升的时候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收益。
时间是定投的朋友。太阳即将升起,千万不要倒在破晓黎明前。
四、分散误区:错误分散和过度分散
分散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在不降低预期收益的前提下降低组合的净值波动”的效果,也就是说在不同市场风格下,组合分散投资的策略可以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因此,分散投资是需要专业研究和审慎分析的,并不是简单地持有一篮子基金就行了。
但很多基民由于没系统性地接受过投资专业培训,常常误以为“只要持有很多不同的基金就是分散投资”或者“可以根据基金名称来判断基金风格”,这就很可能陷入“错误分散”的误区。比如买了几只基金,但重仓股都是集中在热门行业,这样一旦行业回调,基金回撤风险很大。
另外,持有过多基金也可能会拉低整体收益。选基金并不像买彩票那样纯靠运气和概率,选基金是有迹可循的,用正确的方法,多花些时间研究,是有很大可能挑选出长期业绩优异的好产品的。但如果你在投资中过度分散,即使有幸选到了那些头部产品,你的持仓总回报也会被其他普通基金“平庸化”。 所以,与其无方向式的广撒网,不如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出几个长期业绩出色的优质基金经理,然后长期持有他们管理的产品。
五、卖出误区:拔掉鲜花浇灌野草
在长期投资的路上,不少投资者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看着一只长期表现不佳的基金,告诉自己“要长期投资”;相反,看着自己盈利的资产,却总急着随时获利了结。
彼得林奇对此也曾有精彩的比喻:一些投资者总是习惯性地卖出股价上涨的股票,却死抱住股价下跌的股票,就如同“拔掉鲜花却浇灌野草”一样。
这样的现象,被称为“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识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的来源是人们对盈利和亏损的反应不同,研究表明,很多投资者的投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盈利时,人们是风险回避者,倾向获利了结;在亏损时,人们是风险厌恶者,即人们不喜欢确定的损失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