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风平浪静歇了两天,周一一开盘,港股再次掀血雨腥风,集体大跌。最近为何接连大跌?中概股还有没有未来了?一起来聊聊吧。
中概最近为什么接连大跌?
地缘冲突再度升级,恐慌情绪蔓延,作为离岸金融市场,港股更容易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跌幅整体较A股更为显著。
我们都知道,港股外资占比较多,多数外资缺乏对中国本土的研究经验,要建立对政策的正确理解的确需要时间,对自己不算了解的东西自然会格外谨慎,会比较忌惮监管反垄断的“铁拳”,所以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的股价从去年以来“跌跌不休”。
好不容易有所回暖,又遇近期香港特区疫情升级、叠加地缘风险和监管等因素,共同打压了市场情绪和成交活跃度,市场明显回调并基本回吐年初以来涨幅,估值再度回到此前低位。
现在调整到哪儿了?
全球避险情绪已明显冲击了港股,恒生波动率指数、港交所看跌看涨比冲高。
但是,快速杀跌释放风险之后,也使得港股估值再次回到具有吸引力的区间。
恒生科技指数目前市盈率37倍左右,向下空间有限。
另外,AH溢价指数,反映的是A股相对于H股的加权平均溢价。如果AH溢价指数走高,就代表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在A股上市的相对于H股的溢价逐渐增加,换言之,就是H股相对于A股“折扣”力度越来越大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年初大幅回落后,AH溢价指数近期继续走高。港股市场在2021年受监管等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遭受重创,且明显跑输全球主要市场。随着港股估值降到低位,自2021年下半年起,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开始明显增多,甚至创出多年最高值,龙头公司纷纷回购也引发关注。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表明从公司管理层角度股价也具备吸引力。从历史经验看,回购增多可能意味着市场价值逐步显现,往往是一个中期的底部信号。
中概股还有未来吗?
现在这个时点,中概股还值不值得继续关注呢?中概股很多公司都是优质的互联网龙头公司,那么这些公司真的就不行了吗?
你还线上打车不?你还点外卖不?你还网购不?你还刷朋友圈不?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这些公司就是被需要的。
目前的互联网行业的确面临政策的重重限制,首先就是政策对垄断行为的打压,其次数据和网络安全也是监管政策的重点。
但是,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政策目的都在于引导产业的长周期有序、规范、健康发展,与教培行业监管存在较大差异。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监管改变了过去三十年互联网行业野蛮发展的态势。在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增长趋势不变的背景下,对于行业中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抱监管政策、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波动背后更多的是机会。
而且,目前互联网行业监管层面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积极信号。例如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肯定了互联网企业和平台经济的社会价值,宏观政策持续边际改善。
除了政策,互联网企业内生的增长动力也是决定其长期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互联网企业开始更聚焦主业,重视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突围。
回顾过去这些年,其实很多行业都并非坦途。
2011 年动车事故、2012 年底“八项规定”、2018 年医药集采和长生生物事件,曾分别引致高铁、白酒、医药行业股价大跌,那么历史上这些行业遭遇重大突发时间后都是如何演绎的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来源:东吴证券)
过去的坎坷不说了,我们知道的是,高铁、白酒、医药都在近年迎来过大的行情,当时的那些“至暗时刻”,其实正是获取便宜筹码的好时机。现在的中概股、互联网,就像当年的高铁、白酒和医药。
虽然海外政策变化确实加大了这些中概股股价的不确定性,但是在国内强监管利空大部分出尽,政策风向转暖,叠加数字经济政策支持及元宇宙美好畅享的催化之下,这些公司本身的价值依旧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它们的价值回归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