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4月20日,华夏人寿内部下发的《关于鼓励管理干部停薪留职自行创业的通知》,通知坦言此举是为了控制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但是此举被质疑是变相减员而引发各种猜测。前景行业被看好的保险机构为何祭出此招?减员是保险行业的个案还是趋势?
华夏保险:
此举出于控制成本
前述通知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公司经营利润压力增加,成本管控难度加大,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公司鼓励B类及以上干部(尤其是年满45周岁以上的),经批准可选择停薪留职自行创业,期限不超过三年。
通知指出,停薪留职后,根据职务年限,公司支持三到六个月标准工资,作为自行创业基金和期间生活保障。停薪留职期间,社保由公司代缴,不再享受公司其他福利项目。基础标准为三个月标准工资,任B类及以上职务每满两年增加一个月工资,最多不超过六个月,原则上逐月发放,特殊情况经特批可一次性发放。
停薪留职期间,人事关系转至华夏保险公司组织人事部,统归人才储备管理,日常事务由工会部门安排和服务。停薪留职人员所涉及人力成本由华夏保险人力成本储备负担,不额外追加预算。
对于此事,华夏保险内部人士向广州日报记者证实,公司确实发了上述通知。该人士同时表示,发布这一通知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创业的决定。疫情期间,大家都有很多思考,有人认为当前是最恐慌其实也是最有机会的时刻,提出公司给予停薪留职政策出去创业,经研究,公司给予政策通道,并给予一定经济支持。
二是直面市场竞争和人才挖角。由于公司这些年经营发展的经验价值,大量干部面临高薪高职挖角,有人“朝秦暮楚”客观存在,最终损失的还在公司,不如站在员工角度上支持他们成长进步,如果事业不顺可以倦鸟归巢,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三是支持各单位自主经营、化解压力、提升效率。近年来公司施行市场化改革,化小经营单元,成本自担、自主经营。总部各部门、分公司内部各单位的薪酬总量都是固变分离计算提取。在此形势下,各单位也希望有适合的政策来疏导部分成本压力,提质增效,扬弃向前。
去年净利润同比降逾七成
早在2019年1月,华夏保险内部就曾发文减编减员控制薪酬,总公司编制核减21个。而此次祭出停薪留职鼓励创业的举措,有业内人士坦言,虽然比直接减员更显人性化,但其实也是变相裁员,是此前减员增效思路的延续。前述人士猜测,华夏保险此举或与业绩不佳有关。
记者查阅到,华夏保险发布的2019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9年华夏保险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27.95亿元,同比增长15.49%;累计实现净利润7.16亿元,同比下降77.16%。
不过,放眼全国保险行业,华夏的做法只是个案。记者了解到,当前,保险外勤增员正如火如荼,即便是内勤,很多公司也都在进行扩招。
近期,多家保险机构在招聘网站上对外发布的招聘职位明显增多,尤其是大规模的招聘计划引发市场关注。据统计,今年2月以来,已有超过140家保险公司对外发布各个业务条线的岗位招聘信息。一些头部保险机构一改往年收缩编制的策略,招聘岗位和人数都比前几年大幅增加。
大型上市险企高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国内几家大型上市公司无一例外均实现了净利润的高速增长。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494亿元、583亿元、277亿元、146亿元和22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1%、411.5%、54.0%、83.8%、66.6%。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