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超越日元可持续?三大原因助力大势所趋
文 / 芳芳
2015-10-09 10:43:25
来源:亚汇网
眼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2015年秋季年会。下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正式开会,开始5年一次的SDR货币篮子组成评估。对于正在积极申请纳入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来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相当敏感和关键。令人振奋的是,就在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最新报告传来佳讯——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排名及市场占有率一跃超过日元,首次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之后全球排名第四的国际支付货币。
人们在为人民币SWIFT排名上升而欢欣鼓舞之时,也没有忘记排名的动态性和偶然性,毕竟人民币也曾在去年3月和今年2月分别出现过排名下降的情况。那么,这种人民币使用量扩张的势头能否持续下去?中国能坐稳SWIFT排名第四的交椅吗?对此,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研究员巴晴在发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表示,人民币SWIFT排名取得的最新突破与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一脉相承,人民币的全球使用量已基本呈现快速扩张趋势,人民币继续保持超越日元地位具有一定可持续性。这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日元作为全球使用货币,其市场份额在全球占比中已相对稳定。根据SWIFT资料,2014年至今,日元市场占有率基本保持在2.65%左右,2015年以来略微增长,今年前7个月的平均市场占有率达2.79%,但基本维持在2.7%~2.8%的水平。相比之下,8月人民币市场占有率从7月的2.34%大幅上升至2.79%,已基本达到日元的月平均使用量,而且人民币在亚洲区内国际贸易交易中的使用持续增长,对人民币后续排名及支付市占比有实质性的支持。根据SWIFT近期报告,台北、新加坡、首尔以及悉尼和吉隆坡作为区内新的人民币结算中心后,人民币在亚洲区内的贸易及融资使用明显增加,大部分亚洲国家对人民币使用量已经从与中国贸易支付的低于10%上升至介于10%与50%之间,人民币已成亚太地区与中港跨境支付的最常用货币。
其次,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使用量的加速增长。SWIFT报告指出,人民币的8月外汇交易金额按年增长50%,按月增长20%,可能是受到中国央行引导人民币中间价贬值措施影响,那么这对人民币国际使用增长是否具有持续作用?对比此前人民币汇率变化,201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过两次主要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一是2012年4月央行扩大人民币兑换美元单边波幅至1%;二是2014年3月,央行扩大人民币兑换美元单边波幅至2%,当年1~6月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幅明显加宽。在这两个时期,SWIFT统计的人民币使用量均保持了相当幅度的持续增长。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比例从0.35%上升至0.63%,并跻身全球第十三大支付货币。2014年3月后,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增长更为明显,从1.43%上升至2.17%,2014年11月排名上升至第五位。说明人民币国际排名的提高,其增长动力更多来自跨国贸易及融资中的实际使用,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变应会起到“助推器”作用,令人民币汇率向更为市场化方向发展,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领域更被广泛接受。
最后,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基建、政府合作层面推出的多项措施,将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在系统建设方面,本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成功上线运行,该系统采用与SWIFT兼容格式,便利境外机构进行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在政府合作战略层面,与“一带一路”经济体进行基础建设、对外投资及大宗商品能源采购的贸易投资活动,将大大带动在新兴经济体、能源输出经济体中使用人民币,这些都将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贸易投资及价值储备货币中的排名和地位提供持续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