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原油市场,犹如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巨轮,在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的双重漩涡中演绎着剧烈波动。月初,特朗普政府挥舞“对等关税”大棒,叠加OPEC+意外宣布超预期增产,油价遭遇“断头铡刀”式暴跌;月中,政策缓和信号与地缘危机升级形成对冲,市场情绪反复拉锯;月末,随着多空因素交织,油价进入震荡整理期。这场跌宕起伏的行情,深刻折射出全球能源市场在百年变局下的脆弱性与复杂性。
第一阶段:政策利空双杀,油价崩盘式下跌(4月2日-9日)
4月2日,特朗普政府抛出重磅炸弹,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政策,标志着全球贸易战进入新阶段。这一举措立即引发市场恐慌,投资者担忧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将严重冲击全球经济,进而削弱原油需求。尚未等市场消化关税冲击,4月3日,OPEC+八国联合声明犹如一记重拳,宣布将5月原油产量增幅从原定的13.5万桶/日大幅上调至41.1万桶/日,增幅接近原计划的三倍。这一决策彻底击溃市场心理防线,国际油价单日暴跌8%,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破2023年初以来形成的震荡区间下沿,技术面呈现破位走势。
此后,贸易战升级与增产预期形成负反馈循环。4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商品加征34%关税作为反制,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急剧升温。4月7日,市场担忧特朗普关税政策将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油价进一步下滑约2%。4月8日,美国宣布对华加征104%关税立即生效,油价承压继续下行。至4月9日盘中,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破60美元/桶关口,创下2021年1月以来新低,WTI原油期货价格也跌至57美元/桶附近,市场弥漫着浓厚的悲观情绪。
第二阶段:政策缓和与地缘风险共振,油价绝地反击(4月9日-17日)
就在市场陷入绝望之际,政策面出现缓和迹象。4月9日,特朗普宣布暂停对除中国以外国家加征关税,这一举措被市场解读为贸易战“局部降温”信号,风险偏好有所回升,油价应声上涨逾6%,初步止住跌势。4月11日,美国能源部长放出风声,暗示可能终止伊朗石油出口豁免,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对伊朗原油供应收缩的担忧,进一步提振油价。4月14日,美国宣布对部分电子产品免征关税,叠加中国3月原油进口数据强劲(同比增长12%),市场情绪继续改善,油价小幅上涨。
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推动油价反弹的另一股力量。4月16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和伊朗原油进口商实施新一轮制裁,市场担忧伊朗原油出口可能受到进一步限制,油价上涨近2%,创下两周新高。4月17日,美国与欧盟有望达成贸易协议的预期,叠加对伊朗制裁的强化,双重利好推动油价大涨超3%,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重回65美元/桶上方,市场完成从崩盘到反弹的“深V”走势。
第三阶段:多空因素交织,油价震荡整理(4月下旬)
4月下旬,原油市场进入震荡整理期。一方面,中美关税谈判进入“暂停期”,市场情绪有所稳定;另一方面,OPEC+屡次释放超预期增产信号,对油价构成压制。此外,美国页岩油产量韧性、巴西深海油田投产等供应端因素,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能源替代加速等需求端因素,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油价在60-65美元/桶区间宽幅震荡,等待新的驱动因素打破僵局。
基本面纵览:供需博弈深化,地缘风险升级
1、OPEC+增产决策:多重博弈下的战略调整
OPEC+ 4月3日宣布的超预期增产计划,绝非简单的市场供应调整,而是多重博弈下的战略选择,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考量。
内部纪律整顿:以增产之名,行施压之实
长期以来,OPEC+内部存在着产量配额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成员国超产现象屡禁不止。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3月原油产量超配额44.4%,达到217万桶/日,伊拉克也超产36万桶/日。OPEC+通过宣布大幅增产计划,向这些违规国传递明确信号:要么遵守配额,要么面临市场过剩的风险。沙特作为OPEC+的领头羊,主导了此次增产决策,并附带补偿性减产要求,迫使哈萨克斯坦等国在5月额外减产30.9万桶/日,以弥补此前的超产额度。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旨在强化OPEC+的产量纪律,维护联盟的凝聚力。
市场份额争夺:主动出击,遏制竞争对手
面对非OPEC+产油国,尤其是美国页岩油、巴西深海油田的快速崛起,OPEC+面临着严峻的市场份额挑战。2025年,非OPEC+原油供应增量预计将超过OPEC+,这对OPEC+的市场主导地位构成威胁。在此背景下,OPEC+主动增产,旨在通过增加市场供应,遏制非OPEC+产油国的扩张势头,维护自身市场份额。例如,阿联酋Upper Zakum油田新产能的提前投产,使其实际产能突破400万桶/日,成为OPEC+增产的重要力量。
地缘政治博弈:平衡美国压力与自身利益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多次施压OPEC+增产,以降低美国国内油价,缓解通胀压力。同时,美国对伊朗、委内瑞拉的制裁政策,也需要OPEC+的配合。OPEC+的增产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国政治压力的妥协。然而,OPEC+也试图在增产幅度上保持克制,避免油价过度下跌损害自身利益。此外,OPEC+通过增产,也意图挤压伊朗原油出口空间,削弱伊朗在地区的影响力。
执行现实约束:增产目标难完全兑现
尽管OPEC+设定了41.1万桶/日的名义增产目标,但实际执行中面临着诸多约束。首先,哈萨克斯坦、伊拉克等国需要补偿此前的超产额度,这限制了其实际增产空间。其次,尼日利亚等国因输油管道事故等基础设施问题,增产能力受限。此外,沙特等国可能通过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来对冲市场过剩压力。因此,市场普遍预计,OPEC+ 5月的实际净增量可能仅在20-25万桶/日左右,远低于名义增产目标。
2、非OPEC+供应动态:美国页岩油成本线成关键防线,巴西深海油田崛起
非OPEC+产油国,尤其是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已成为全球原油供应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25年第二季度,非OPEC+国家液体燃料产量持续回升,对全球原油市场构成重要影响。
美国页岩油:成本线考验与区域分化
美国依然是全球原油市场的关键边际供给国。2025年3月,美国原油产量升至1355万桶/日,环比增长20万桶/日,达到阶段高点。然而,4月产量短暂回落至1344万桶/日,反映出在低油价环境下,美国页岩油商的生产决策趋于谨慎。从结构上看,二叠纪盆地是美国增产的核心驱动,其低成本优势使其在油价波动中更具韧性。然而,巴肯、伊格尔福德等页岩油区块,以及海上、边缘产区如联邦海湾、阿拉斯加,则因成本较高或资源枯竭,产量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降。
WTI油价持续低于60美元/桶,将成为美国页岩油行业的“生死线”。届时,中小型页岩油商将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被迫减产甚至破产。若油价持续低于50美元/桶,全行业可能进入大规模产能收缩周期。值得注意的是,OPEC+可能利用油价下跌的窗口,通过释放闲置产能(如沙特300万桶/日的战略储备),进一步打压美国页岩油企业,遏制其扩张势头。
巴西深海油田:后起之秀,增量可观
巴西深海油田的崛起,成为非OPEC+供应增长的新亮点。受新深水油田投产拉动,巴西2025年第二季度原油产量预计从386.6万桶/日跃升至472.2万桶/日,增量显着。巴西深海油田以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相对较低的成本,成为全球原油市场的重要供应方。
加拿大产量波动:阿尔伯塔省森林火灾影响有限
加拿大原油产量受阿尔伯塔省森林火灾等因素影响,4月产量从626.1万桶/日下降至600万桶/日。然而,随着火灾得到控制,加拿大原油产量有望在下半年回升。
3、关税政策冲击:宏观下行风险与需求区域分化
4月2日,美国宣布新一轮全球性关税措施,标志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入新阶段。尽管美国随后宣布对互征关税实行90天暂停(中国除外),并与各国进行谈判,但未来美国综合进口关税大幅上升已成确定性事件。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和原油需求的影响,正逐步显现。
宏观层面:经济增速下调,通胀压力上升
关税政策升级,加剧了全球经济下行风险。2025年,主要经济体增长预期普遍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测被下调至2.1%,日本下调至1%,欧元区下调至0.8%,中国下调至4.6%,印度下调至6.3%。全球贸易活动受到抑制,制造业PMI普遍走弱,服务业PMI也出现回落迹象。关税政策导致的进口成本上升,可能推高国内通胀水平,迫使各国央行调整货币政策,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
原油需求层面:区域分化加剧,中间馏分油承压
关税政策对原油需求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
中国需求韧性犹存,但可持续性存疑:中国第一季度原油消费保持较强韧性,汽油、石脑油、航煤需求均显着增长。然而,4月2日中美关税升级后,中国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中间馏分油需求(柴油、航煤等)承压。未来,中国原油需求恢复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贸易摩擦的演变和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美国需求边际趋弱,汽油需求面临考验:美国第一季度原油消费整体保持稳定,3月汽油、航煤需求环比微升。然而,4月以来,美国柴油消费受制造业走弱和LNG重卡替代的双重压制,预计第二季度柴油需求难有起色。汽油需求也面临通胀预期升温、消费信心回落的下行压力。
欧洲需求承压,出行旺季提供支撑:欧洲原油需求整体疲软,4月柴油等中间馏分油需求明显回落,尤其是德国、法国、英国等制造业走弱地区。4月美国对欧盟关税升级风险上升,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经济的下行压力。然而,夏季出行旺季的到来,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欧洲汽油和航煤需求。
后市展望:政策风险主导短期波动,供需再平衡考验长期韧性
展望5月,原油市场将继续在政策扰动与供需博弈中寻求方向。地缘政治风险、OPEC+增产政策、美国页岩油成本线、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等因素,将共同决定油价的走势。
供应端:OPEC+增产预期与实际执行差异,美国页岩油成本线支撑
OPEC+增产预期:尽管OPEC+ 5月名义增产41.1万桶/日,但受补偿性减产、产能瓶颈等因素制约,实际净增量可能仅20-25万桶/日。然而,OPEC+屡次释放超预期增产信号,将对市场情绪构成持续压制。
美国页岩油成本线:WTI油价持续低于60美元/桶,将考验美国页岩油行业的承受能力。若油价长期低于该水平,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可能放缓,甚至出现下降,为油价提供底部支撑。
非OPEC+供应增长:巴西深海油田投产、加拿大产量回升等因素,将继续对全球原油市场构成供应压力。
需求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区域分化加剧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关税政策升级、地缘政治风险、通胀压力等因素,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速,进而抑制原油需求增长。
区域分化加剧:中国、印度等非OECD国家原油需求保持韧性,但贸易摩擦升级可能削弱其中间馏分油需求;美国、欧洲等OECD国家原油需求面临下行压力,尤其是柴油等工业用油需求。
政策风险:中美关税博弈、美伊谈判、OPEC+政策调整
中美关税博弈:90天关税暂停期将于7月到期,中美关税谈判进展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若谈判破裂,关税政策进一步升级,将对全球经济和原油需求构成重大冲击。
美伊谈判:美国对伊朗制裁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伊朗原油出口和全球原油供应。若美国放松对伊朗制裁,伊朗原油出口可能增加,对油价构成下行压力。
OPEC+政策调整:OPEC+ 6月会议可能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增产政策。若油价持续低迷,OPEC+可能放缓增产步伐,甚至重新考虑减产,以支撑油价。
价格区间预测与策略建议
短期(5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可能在60-70美元/桶区间震荡。若OPEC+实际增产低于市场预期,且地缘政治风险升级,油价可能上探75美元/桶;若关税政策进一步恶化,且OPEC+增产超预期,油价可能跌破60美元/桶。
长期(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可能放缓至1.2%(2024年为1.8%),叠加新能源替代加速,油价中枢可能下移至55-65美元/桶。
策略建议:
短期交易:关注60美元/桶支撑位争夺,若跌破可能触发技术性卖盘,可考虑逢高做空;若油价在60美元/桶附近获得支撑,可考虑轻仓试多,目标位65-70美元/桶。
长期配置:在OPEC+纪律性增强与美国页岩油成本抬升背景下,可择机布局60美元/桶以下的多头头寸,作为长期战略配置。
风险对冲:通过布伦特-WTI价差交易(当前价差约3.5美元/桶)捕捉区域供需差异机会。若美国页岩油产量因低油价而下降,WTI油价可能相对布伦特油价走强,价差可能收窄。

(亚汇网编辑: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