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双减”意见。今年暑假,正是“双减”落地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迎来的首个完整暑假。“双减”后第一个完整暑假,除了在家放养,还能怎么过?商河县许商街道的花式带娃模式,或许是暑期托管济南模式的缩影。
不出小区的服务站托起“快乐假期”
“妈妈再见!”8月3日下午2时,许商街道嘉源社区服务中心门口,电动车还没停稳,后座的小朋友就跳了下来,一路小跑进了小教室。
嘉源社区是团市委今年在全市开展的80家济南市青少年宫社区服务站项目之一。
“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这个家门口的暑托班真是‘及时雨’。”刚把孩子放下的社区居民赵女士说,“原本报名只是希望有个人看着孩子别乱跑,没想到孩子学了不少东西,还学得很开心。”
“我们的托管不光是帮忙‘看孩子’。”负责人李传燕告诉记者,除了原有的图书室,社区专门建了一个科普体验中心,通过有趣的科普实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每天都有课表,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安排。前段时间,我们有个学医的大学生崔学莹,教了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孩子们可喜欢了。另外一个农业大学的‘小老师’张瑞,最近也准备开讲农业知识了。”村宅改建的“小学校”
托起“安全假期”
城市的孩子学农业知识,农村的孩子也没有“放羊”。
早在4年前,许商街道的羊角岭村就有了暑托班。“我们村三面环水、四面公路,村里年轻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最担心的就是放假时孩子的安全。”看到老家的“痛点”,刚刚搬到城里去的张训林,决定将自家的农村老宅改建成教室,为无人看管的孩子办个公益辅导班。
取得村委会支持后,身为小学教师的妻子庞立梅和刚刚退休的商河一中老师商思云,成了他的“合伙人”。
“我也是有孙子的人,教一个也是教,教一群也是教。退休了能来村里发挥余热,挺好的。”商思云告诉记者,为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查漏补缺外,他们还讲国学、教书法。
4年来,村里为其填平门口池塘,装好栏杆,铺上塑胶跑道、草坪,还买了围棋和象棋。如今,这里已经从十来个孩子的托管班,成了拥有5个班级、120多名学生的“小学校”。除了本村孩子,不少邻近村,甚至是县里、市里的孩子也慕名而来。
“两委”主导的兴趣班
托起“素质假期”
除了像羊角岭村这样返乡教师自办的农村学校,商河许商街道还有很多村居“两委”主导的特色辅导班。
在这个“双减”后的首个暑假,滨河新村“两委”商量,腾出办公室,由身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的第一书记尹方元,为村里的孩子们教授书法课。“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免费的暑假兴趣班,为农村家境普通的孩子打开一扇素质教育的窗。”
社区服务站、农村自办“小学校”、“两委”兴趣班……据悉,自7月放暑假以来,许商街道已经有6个村、2个社区,开设了10余个暑期托管班,为400余名因双职工上班、父母在外地等原因无人看管的家庭,提供暑期托管服务。
许商街道党工委书记吕丙淮认为,这些以社区(村)为主导的暑托班,不仅解决了许多家庭存在的暑假带娃难题、回应了居民的“心愿清单”,更成了基层共治共享的契机。“社区和村是最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构建公共抚育支持体系,不仅让孩子们更容易获得较为稳定的玩伴,得到快乐的童年,也能以孩子为黏合剂,动员小家庭重回公共生活,深度参与社会治理。”
“今年是试点第一年,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用于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掘社区能人及志愿者群体,盘活场地、教师、课程等资源,在全域范围内建立完善‘家庭、村居、社会’紧密结合的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学校和市场化教育这两套体系之间的公共抚育机制。”吕丙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