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资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国企改革守住两大底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保建云在接受央广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国企改革在已有基础上的新的重大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重大进展然而部分地区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国有企业依然效率不高、产权不明的情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加快。从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围绕国企改革召开过20次全体会议与6次专题会议。
2015年6月5日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两份国企改革的重要文件——《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被视为这份顶层设计方案出台的前兆信息同时也被视为下一步国企改革中的方向与原则。
此前尽管已经有部分地区出台了地方性的国企改革方案但缺乏顶层指导与设计国企改革推进缓慢而《意见》的出台则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国家顶层设计方案为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方向定调。【详细】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就《指导意见》制定和实施有关问题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导意见》的起草背景。
答: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广大职工付出了不懈努力成就是突出的。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布局结构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对于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国有企业改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作出重大部署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国务院国资委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听取意见起草了《指导意见》。文件稿经多次研究修改后先后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公布实施。
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指导意见》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资本效率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详细】
9月13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国企改革“1+N”方案中的顶层设计终于尘埃落定。随后,国企改革“1+N”中的N个方案也将陆续推出,国企改革正式进入执行时间。
在过去几个月的“后救市时代”,资本市场经历了起起伏伏,从5000点到3000点,即便是号称最好的宏观策略分析团队也无法精准把握。随着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国有企业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在一位券商分析人士看来,在当下这个时点《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为主题投资带来了新的机会。上海一位管理规模过百亿的私募高层人士也表示,国企改革投资重启。
超预期看点不少
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毋庸多言,《指导意见》的出台也颇费周折。“比原计划出台时间延长了1年3个月。”一位长期从事国企改革理论研究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时间有所延长,原因就是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指导意见》与2013年年底的初稿相比,有相当的比例超过了预期。“当然对国企改革大家的预期是不一样的,但就我个人感觉,与初稿相比有很多的进步。” 【详细】
自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到1998年开始改革攻坚期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企业破产的操作、建立再就业中心托管下岗职工等也开始探索或试点。
随着其他所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逐渐面临严峻挑战。到1997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1987年上升十多倍,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能正常发放工资和退休金。。
1998年至2002年,国企改革在三方面实现了突破: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上百万家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退出公有制序列;通过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5000多户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退出市场;通过再就业中心和基本保障线政策,托管、安置了近3000万下岗职工,建立了国企职工可以流动的机制。
在前期改革过程中,国有大企业的体制基本没有触动,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其问题日益暴露。2003年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重点的阶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