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美元霸权终结?这次威胁来自美国自己

文 / 克拉克 2025-04-27 10:26:35 来源:亚汇网

  几十年来,美元能够稳坐全球唯一真正国际货币的宝座,关键在于美联储的独立性与美国的信誉。然而,随着特朗普的贸易战与一系列激进政策,这一根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两本新书——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保罗·布鲁斯坦(Paul Blustein)的《美元之王》和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S. Rogoff)的《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经济学视角,回顾了美元霸权的确立过程,也揭示了它面临的现实风险。

  美元如何登顶全球货币之巅?

  美元的主导地位始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主导的这次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的体系。这一安排不仅反映了战后美国的经济与军事优势,也为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提供了稳定的锚。

  然而,这套体系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极为掣肘。一旦本国利率低于美国,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便接踵而至,而美国却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政策空间更加宽裕。

  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通胀加剧和财政赤字扩大,黄金储备承压,1971年,尼克松宣布暂停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终结。美国财长康纳利一句“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成为美元霸权本质的真实写照。

  危机之后,美元为何不倒?

  尽管布雷顿体系瓦解,美元却未失宠。1970年代美国通胀高企,国际社会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加剧,但全球缺乏可替代的储备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替代账户”机制,试图通过特别提款权(SDR)逐步替代美元,但由于美元继续贬值带来的损失责任问题,美国拒绝承担,导致计划流产。

  美元之所以得以巩固,其关键在于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在1979年采取强力加息抗通胀,树立了美联储的政策可信度,并为美元作为全球核心资产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此后,金融自由化、资本市场扩张以及美国持续吸引全球资本,使美元在贸易、投融资和储备等多个领域的主导地位得以巩固。

  历史上,美元的主导地位的确屡遭质疑,但始终屹立不倒。1999年,欧元问世,曾被视为潜在的挑战者,但2009至2012年的欧债危机削弱了其信誉;而人民币尽管伴随中国崛起而被寄予厚望,但在汇率灵活性、资本项目开放、金融体系透明度等方面仍远不达标。

  近年来,中国虽大力推进央行数字货币(e-CNY),但正如罗格夫所指出的,若缺乏真正的市场化汇率机制和金融改革,人民币要想动摇美元霸权的地位依然遥不可及。更何况,在特朗普发动关税战之后,中美间的金融脱钩趋势令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愈加复杂。

  特朗普:美元霸权的新威胁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美元霸权的基石是美联储的独立性和政策的可预测性,那么特朗普的回归可能会动摇这一根基。在其第一任期内,特朗普频繁干预货币政策、指责美联储加息过快,甚至公开呼吁降低美元汇率以增强美国出口竞争力,这些言行直接挑战了美元赖以维系的“可信度”。如今,在其重返白宫的背景下,美元体系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不再来自外部竞争对手,而是来自美国本身。

  特朗普上任后推动的一系列政策正在逐步削弱美元的全球信用。首先,对中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发起关税战,破坏了长期建立的全球贸易秩序,使国际投资者对美国的制度稳定性产生质疑。其次,美国频繁对多国实施金融制裁,强化了“美元武器化”的印象,进一步加剧了他国去美元化的意愿。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特朗普对“美国优先”理念的执着。在这一框架下,美国越来越多地将国内政治目标置于全球金融稳定之上。例如,特朗普政府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威胁切断中国金融机构与美元清算系统的联系;若这种极端做法常态化,将极大削弱其他国家对美元资产的信任。

  此外,美国财政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也成为隐患。在特朗普时期,大规模减税与持续扩张财政赤字的双重影响下,美国债务占GDP比重迅速攀升,债务可持续性受到质疑。随着利息支出快速上升,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美国国债的“无风险”属性。正如罗格夫所强调,美元霸权的真正支柱从来不是军事力量,而是美国财政与货币制度的稳定性。

  危机本质:信任的崩塌

  这场危机的本质并非美元是否会被某种新货币取代,而是全球信任体系的动摇。美元能够成为世界货币,并非依靠一纸协议或强权压制,而是长期代表了一种规则和秩序。然而,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正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美元的全球地位将失去其最深层的支撑:信任。

  今天,美元依然主导全球88%的外汇交易,占全球储备货币比重遥遥领先,其霸权背后是几十年形成的信任与路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挑战不会到来。正如克鲁格曼早年所言,国际货币体系中“网络效应”极强,但如果美国自身成为系统性风险源头,这一体系也可能面临重塑。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Maurice Obstfeld)认为,最近几周的局势让人想起了艾略特1922年杰作《荒原》中的名句:“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恰巧,艾略特的这首诗出现在国际货币历史的一个特别动荡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黄金标准的短暂且不成功的回归之间。两次大战间的经济动荡最终促使了由美国主导的战后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而特朗普现在正决心要拆解这一体系。

  毫无疑问,美元的故事仍在继续。可是,四月的重大事件或许已经暗示着全球贸易秩序的根本性转变——伴随而来的是美元最终失去霸权。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可能正朝着货币碎片化与全球繁荣下降的未来前进,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继任者准备好接替美元的地位。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