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能源价格的波动,中国企业已经加强了对风险的研判。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中国石油认为目前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中,其金融属性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石油在利用套期保值等多种手段,降低油气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此外,在开发新能源领域,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都将氢能的运输和加氢站作为重要内容。
金融属性加大了风险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石油贸易大会”上,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亦周表示,中国石油将增强市场研判和风控能力,降低经营波动的风险。
他分析当前市场价格机制时表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金融属性是非常强的,并且在价格形成中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受地缘政治、市场情绪影响,波动剧烈,期货价格高度依赖信用融资。
“这对完善专业风险防控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罗亦周表示。
对于中国石油而言,明显的优势在于,油气贸易处于市场前沿。“我们将加强战略分析和市场研判能力,合理运用套期保值的手段,降低油气价格波动对油气生产企业带来的风险。”他补充道。
他还表示,中国石油已经构建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建成横跨我国西北、东北、西南、东部海上的四大国际战略通道,促进了国内油气供应多元化,打造亚洲、欧洲、美洲三大油气运营中心,贸易能力、交易水平也全方位地提升,增强了全球油气资源的配置能力。
在“第十届中国石油贸易大会”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立新指出,面对全球能源市场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石油坚持绿色发展、奉献能源,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深耕“一带一路”油气贸易合作,推广和完善多元跨国协同保障机制,构建安全稳定、灵活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和战略举措,坚持做绿色清洁能源的提供者和坚守者。
能源公司抢占“氢”市场
“在能源行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石油将大力实施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五大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向”油气+新能源“延伸,加快发展天然气贸易,加快布局、积极稳健发展新能源业务,加强全产业链技术合作。”任立新表示。
罗亦周在具体规划中提到:“新能源业务重点聚焦清洁电力和交通新燃料,包括生物质燃料、充电加氢。经济贸易方面,积极跟踪氢能运输技术发展,远期探索氢贸易业务。”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也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作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在氢能交通和氢基炼化两大领域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拟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
中国石化目标是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与新能源汽车不同的是,氢燃料普遍用于公交系统。对于氢燃料公交车来说,加氢4分钟,续航300公里;同时加进去的是氢,排放出来的是水,可以做到零污染、零碳排。
中国石油甚至把发展氢能运输放在了未来的规划中。据了解,目前氢气运输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中国多个工业园区提供氢气服务的林德大中华区华东区副总裁、清洁氢能副总裁胡倍向记者解释:“运输氢气现在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天然气里面加氢气,但是只能加很少的氢气,然后通过天然气管道运输,目前在国外已经有案例了。第二种是把氢气转成氯胺,生产氯胺,通过电解水,通过氮气、氢气生成合成氨,运到华东,然后再进行能量转换。第三种也是可行的,就是液氢。液氢可以在当地电解水生成或者是光伏发电生成氢气,而绿氢做成液氢,运输半径600~800公里,直接可以运到北京、山东等地。所以液氢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运输半径的问题。”
目前林德也在中国建设了加氢站。“实际上加氢站目前在中国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它的经济性,否则可以看到加氢站遍地开花,因为要有足够的加氢车才能够养活加氢站。”胡倍补充道。
据了解,疫情为气体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林德大中华区副总裁、投资部总裁鲁荣向记者表示:“国外的一些工厂受疫情影响可能产能在下降,所以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可能更多。我们在之前也看到有很多行业,包括电子、化工行业都在积极增加产能,而这些都需要气体的供应,比如电子需要高纯的气体,所以我们今年其实在电子的芯片领域,或者在化工的新项目里面,看到了很多的机会。事实上,我们也已经签署了电子行业好几个新的投资项目。所以我觉得在疫情发生之后,其实对于中国的林德气体业务有非常正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