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版”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正加速出台。截至目前,已有17个地区推出省级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尚未出台省级实施意见的地区,也推出了一些市级层面的改革意见。
从意见内容看,几乎所有省份都提出建立居住证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以及细化落户政策等,但在涉及土地问题时多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农民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该如何保障,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
居住证制度作为过渡
2014年7月底,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抓紧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
在顶层制度推进下,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有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南、安徽、山东、新疆、江苏、江西、广西、陕西、山西、吉林、福建、贵州、四川、青海等17个地区推出了省级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详细】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江苏省流动人口居住管理办法(试行)》,南京市自2015年6月15日起全面启用居住证,同时停止办理暂住证。
这意味着,从6月15日起,南京将正式迈入居住证时代。按规定,凡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非南京市户籍流动人口,拟在宁居住7日以上的,应当自到宁之日起7日内,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年满16周岁,因务工、经商等拟在宁居住6个月以上的,应当在申报居住登记的同时申领居住证。未满16周岁或在居住地临时居住的流动人口,自愿申领居住证。【详细】
一直以来,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如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及其他公共利益相捆绑,“户口”对于民众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集聚了众多国内领先公共资源的一线城市,其“户口”更是吸引了大批人才。但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详细】
北京居住证管理将迈出重要一步。近日,北京市政府法制办通报全年立法工作计划称,今年立法项目共计74项,12项力争年内完成,备受关注的《居住证管理办法》被列入其中。【详细】
以配套的改革熨平公共服务差距,才能让户籍制度改革真正上下对称、左右耦合,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户籍制度改革,涉及亿万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总是牵动人心;也指向更多人的公平发展,因而终能安定人心。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在新一轮改革的路线图中,户籍制度改革无疑有着“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意义。
去年6月,中央深改组研讨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问题;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近日,有媒体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17个省级的“地方版”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其他地区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市级层面的改革意见。上下联动,这一重要改革迎来不错的开局。而其中,几乎所有省份都把建立居住证制度,作为破冰的一步。
怎样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考验着平衡公平和效率的治理艺术。就此而言,建立居住证制度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一方面,不再以城乡标准划分户口,消除制度性的歧视,体现了公平性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将基本公共服务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财政负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体现着渐进性的改革原则。可以说,从居住证入手,把住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脉搏。
曾有网友总结,北京户口上附着了80多项福利,有北京户口,无论买房、读书、看病,明显方便得多,甚至孩子考入名校的概率也比外省高……虽说数字不一定准确,但差异感是真实存在的。北京并不是特例。当前中国,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仅是2.69亿农民工,还有更多在城市居住的农村户籍人口。从“暂住”到“居住”,一字之差,为的正是让这些“风中的无脚鸟”能落脚城市,最终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