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的冬日印象。这样的印象,在2015年被一首《南山南》所续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当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南方就开始在羡慕嫉妒恨里,一遍遍纠结“南北之界”的历史话题。
避暑救寒,不是轻奢的娇嗔,而是民生的责任。“记者调查发现”的事实,当然是客观存在,却与民意隔了好几层皮。
一来,所谓北方室内寒冷与南方室内温暖,是碎片化的现象。就像供电了,还有停电的时候;供水了,还有污染的概率一样——能据此就推断出水电供不供无所谓了吗?二来,北方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南方不少地区冷风嗖嗖,就算家里有取暖,无非是空调、油汀或取暖片,成本也好,效率也罢,跟集中供暖是“一个意思”吗?再一个,“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假,但,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舍得没日没夜开着空调取暖?就算有心有钱又不怕耗费资源,都像北方那样送暖入户,估计城市电网早就瘫掉了。
泛泛的口舌之争意义不大,还是看看专业研究吧: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大多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但,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详细】
11月15日开始,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南方极端天气增多和老百姓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界对于“南方也要供暖”已达成共识,当前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在于如何供暖。
有关南方该不该供暖、南方如何供暖的话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如今,南方部分地区已陆续启动供暖服务,这显然提高了一些南方人的生活品质。不过,南方供暖服务目前进展不一,即便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有的地区有供暖服务,大部分地区没有供暖服务,居民只能“自我供暖”。
笔者在北方和南方“夏热冬冷”地区都生活过,坦率地说在南方冬季比较难熬,即使开空调取暖也不如在北方生活舒服。虽说“南方供暖”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如何供暖仍存在分歧。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其实,不仅仅如此。
比如,财政该不该补贴供暖就没有达成共识。北方的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对供暖有补贴,有的城市是巨额补贴,无论集中供暖还是分散供暖,多数居民都能享受到“财政温暖”。然而在南方,即便部分城市采取集中供暖,似乎也没有财政补贴(主要是市场化运作)。分散供暖更谈不上财政补贴。
北方这种集中供暖模式,不仅会带来多方面的能源损耗,如管网热损耗、建筑热损耗等,还会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烧煤供暖已经成为北方雾霾的“元凶”之一,即便“煤改气”供暖也存在一定污染。希望南方城市在供暖方面能吸取北方集中供暖的种种教训,尽量减少集中供暖或者放弃集中供暖。
据悉,南方采暖方式日趋多元化,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意味着,分散供暖是主流,这种供暖模式的好处是,可以灵活供暖减少浪费,还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但问题是,南方分散供暖基本都是居民自己埋单,对高收入家庭来说没有压力,但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自我供暖”会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详细】
天气渐冷,南方供暖再次成为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调研时候,发现了新现象:南方有些城市九成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过,由于供暖方式不同,设备存在差异,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南方集中供暖又成讨论热点。有人质疑,并非所有家庭都有供暖需求和能力,为啥非要集中供暖?还有人提出,最好是集中供暖,走到哪里都暖和。
吐槽VS适应?集中供暖 南方居民看法不一
每到北方进入供暖季,就总会出现各种段子调侃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区。比如:“一群大雁由南往北飞回,它们一会儿排成一行字,这行字就是“上当了,南方更冷!”还有经典的“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南方人到底需不需要集中供暖?先来听南方居民怎么说。
市民甲:南方实在太冷了,确实太冷了受不了。而且晚上睡觉起码要盖两层被子。
市民乙:已经习惯了这种天气,就冷那么几天。冬天该冷就冷吧。
不管是吐槽还是认了,大多数南方居民都还是希望过个暖冬。
集中供暖还是分散供暖,我们算算三本账。
一是经济账,很多居民吐槽集中供暖,说不论供热时间、质量和是否需要,都得按同样标准交费。
二是环境“治理账”。工程院院士江亿说,无论燃煤还是燃气,集中供暖难免造成污染,而清华大学调研发现,分户式设备更自主,产生的排放相对更少。【详细】
无论从环境承受力还是现实可行性来讲,都没必要谈南方集中供暖。至于武汉等城市,不妨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再行决定是否推进集中供暖。
每年一到这时候,北方开始供暖了,南方开始加衣了,“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又开始热了。据新华社报道,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冬天开始变得并不那么难熬。
这报道大概是想说,北方集中供暖,未必如看上去那么美好;南方分散取暖,也并非不可取。对这件事,以前我倾向于支持南方城市根据自身条件,逐步推动集中供暖,如今从资源条件、环境保护等角度看,南方地区推行集中供暖,事实上已渐行渐远。
眼下的环境再也承受不起南方集中供暖的污染水平了。且不说北方一到供暖季,雾霾指数噌噌往上涨,南方一旦也采取集中供暖,无论是采取燃煤还是燃气方式,都会对空气治理造成强大压力。没错,现在南方的分散取暖方式,也会造成一定污染,但集中供暖的污染肯定是呈几何级倍增。这无论对公众还是政府部门来讲,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