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十三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结果,29家网络动漫经营单位遭行政处罚,8家违法动漫网站被关停。文化部还公布了一批违规网络动漫名单:《东京残响》《blood-C》《学园默示录》等一批网络动漫因违规情节严重,被列入网络动漫产品“黑名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提供。
动漫是青少年非常喜欢的网络影视表达形式。但是,一些动漫作品不顾作品内容的正面导向需要,单纯地为了追求眼球的刺激效应,肆意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内容,误导了青少年。为规范这一扭曲的文化现象,文化部门制定了动漫“黑名单”制定,从媒体的披露来看,首批有38部动漫作品上榜,29家网站被处罚,此举令人欣慰。
首先,“动漫黑名单”对动漫作者是个警示。坦诚地讲,目前我们的儿童文学、文化作品不理想,这个领域的作家青黄不接,鲜有文学张力强、思想教育性丰富的文学作品问世。原因何在?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艰难性仅是其一,最重要的是,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少,且又急功近利,沉不下心创作。于是,一些人投机取巧,把涉黄涉暴的情节镶嵌在动漫作品中,吸引没有辨别力的青少年。现在,有了“动漫黑名单”,这些人应当“从良”了吧?
其次,对播放动漫作品的网站也是个警示。与电视台重视收视率一样,网站非常看重点击量,甚至把点击量视作衡量管理人员绩效的唯一指标,因此,网站只关注动漫作品的点击量,而不重视它对低龄受众的导向。一部动漫作品,只要惊险刺激,能抓住青少年的眼球,哪怕它充满负能量,也会对其大开“绿灯”。现在,文化部出台了严厉的管理措施,29家网站因违规受到点名批评或经济处罚,他们该反思了吧?我想,从这个警示开始,各个发布动漫作品的网站都会建立审查机制,对违规动漫作品说“不”,这更能刺激作者自纠。【详细】
6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发布消息称,文化部公布:《东京食尸鬼第二季》、《进击的巨人》等一批网络动漫因违规被列入“黑名单”。微博还称,乐视、爱奇艺、搜狐、优酷、腾讯、百度等29家网站,因提供含诱导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渲染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动漫,被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漫画岛等8家网站被关停。
近年来,公众对动漫分级的呼声不断。主要原因是我国动漫仍抱以儿童动漫心态,对大多数以成年人为目标受众的动漫(大多含有暴力、色情元素)实行“一刀切”的查禁,由此引发了不少“日漫”迷、“美漫”迷的不满。事实上,动漫不是儿童的专利,成人也有收看动漫的需求,并不是所有的动漫都是孩子看的。我国动漫不乏制作精良的作品,但目前以成人为目标动漫作品却寥寥无几。网友们吐槽网络动漫“黑名单”,无非是对动漫分级制度的呼吁、与“一刀切”查禁行为的不满。
笔者看过《东京食尸鬼》,不否认该剧充斥着大量血腥、暴力内容,少儿不宜。但客观来说,这一动漫在剧情创新、人物设定以及制作方面都较为精良。相比国内“手撕小鬼子”的暴力场面有得一拼,但情节设置合理,暴力、血腥场面也大多出于因题材与剧情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类动漫的目标受众是否为未成年?与《喜羊羊与灰太狼》不同,孩子是否能看懂这类动漫尚值得商榷。
事实上,我国各大卫视热播的动画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也或多或少掺杂了暴力元素在内。曾有媒体报道,因模仿“灰太狼烤羊”,江苏两个孩子被同伴绑在树上点火烧成重伤。由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官方版影视分级制度的呼吁。但此次“黑名单”中却无“喜羊羊”、《熊出没》。不禁让人生疑,因为这类动画的主要收看人群是未成年人,其剧中的暴力情节更有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动漫分级制度,不管是对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是一件好事。对比“一刀切”的封杀、查禁,日、美等国家则以较完善的动漫分级制度规范未成年人收看动漫。
以1997年1月实施的美国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含动画片)为例,主要分为:TV-Y(所有儿童适宜)、TV-G(普遍观众可看)、TV-Y7(7岁以上儿童适宜)、TV-PG(建议家长陪同)以及TV-14(家长必须陪同)5类,动画的等级标准则由相对客观、独立的机构来评定。
而“动漫产业大国”日本则主要以受众年龄为准进行分级:主要有一般、PG-12(12岁以下需家长陪同)、R-15(15岁以下禁止)和R-18(18岁以下禁止)四类。但在具体分级操作上,则以未成年人认知、心理发展情况、具体的动画内容等有所不同。【详细】
对于动画分级制度业内多有讨论,但官方标准一直未成形。2013年4月爆出一幼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做“绑架烤羊”游戏的恶俗事件,引发20多家动画机构的“联合上书”,终于催生了号称民间1.0版的《中国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
“无矩不成方”——野蛮生长之后的洗心革面?
毫无规范约束的市场,看似“自由”,其实更多的是混乱。
官方渠道认可的“少儿动画”,产品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动画制作公司把本该放在产品和内容上的精力,花在了拼渠道、资本和运气上面,动画市场沦为水平良莠不齐的浑水摸鱼池。
国产动画在野蛮生长之后,需要由粗犷式生长过渡到精细化制作。为了动画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果断剔除“三俗”动画,而至于那些即将上线的低俗动画,最好直接扼杀在摇篮里。【详细】
近日,文化部公布网络动漫黑名单,《东京食尸鬼》、《刀剑神域》、《死亡笔记》等在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动漫被禁。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动画定位就是给儿童看的。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下,早期中国动画片确实比较注意“纯洁”。但也因为这种纯洁定位,造成对动画的审核“一刀切”。现在我国的动画片也开始有扩展范围的趋向,但各方面对此尚在摸索尝试过程中。
在外国从业者看来,动画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里面承载的内容,是要根据目标观众群体的不同而加以区分的,每一类动画片有专门的目标群体:八岁的小娃娃要看动画,八十岁的老爷爷也要看动画。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动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区分相当明显。比如专门针对低幼儿童的《天线宝宝》、之类,让小学生看了都觉得幼稚,可是更小的娃娃却看得津津有味。而如日本大师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之类,内涵深远、余韵悠长,小孩子未必能看懂,大人却看得心旷神怡。
国外的动漫分级制度
美国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包括动画片)于1997年1月实施,详细规定了动漫分级的细则,而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相关的分级制度,其等级一般直接表明观众年龄,如“全年龄”、“12岁以上”、“18岁以上”等等。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