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儿童判死刑”是治标不治本】无论我们是否身为人父人母,对于拐卖儿童者都是恨之入骨,当看到朋友圈中“拐卖儿童一律判死刑”时,第一反应就是转发、扩散,要让所有人听到我们呼声,似乎一时间我们都成了“愤青”。
可是,等到脑子凉下来,“拐卖儿童一律判死刑”这样真的是理智的吗?这样真的就能杜绝拐卖儿童事情的发生吗?像杀人放火自古以来在刑罚中就会被叛处死刑,可是现实中止住了杀人者的脚步了吗?所以,“拐卖儿童一律判死刑”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详细】
【分析称人贩判死刑或致被拐儿童陷险境】17日,朋友圈突然被广大网友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 !”相关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大量网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表态支持一律死刑。
法学界、社会学界则多从专业角度提出反对意见。事实上,拐卖妇女儿童情节严重的罪犯被判死刑,在我国不是没有先例;至于“是否该一律判死刑”,则成为争论的焦点所在。【详细】
【贩卖儿童判死刑会增加被拐儿童风险】这两天的朋友圈被一张刺目的图片和一段煽情的呼吁刷屏了。“对贩卖儿童者一律死刑!”——再加上“不求点赞、只求扩散”的号召,还真的搞出了扩散声势,并事实上达成了群起而点赞的效果。
这种呐喊声其实并不新鲜,近年来多次兴起。现在随着朋友圈的风行,而显得声浪更大。但是这个呼吁靠谱么?这种一律死刑的做法,能遏制拐卖儿童么?这会带来一个更有力的法治中国么?【详细】
【“贩卖儿童判死刑”被指系营销】6月17日,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消息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 !”在无数网友动动手指、方便快捷地做出一次“承诺”后,冷静的声音随后而来:除了支持与反对者,更有网友指出这是一场互联网营销。
法学博士姜晓妍女士不支持表示,首先,死刑对犯罪的震摄力非常有限,故意杀人罪的首选是死刑,可现实是故意杀人的犯罪无法禁止;其次,如果判人贩一律死刑,那人贩子就会成为活在刀尖的亡命之徒。
中国人都知道,亡命之徒可怕且不好抓,把人贩一律判死刑,更可能的是把被拐的孩子陷入危险境地,也增加警察抓捕的困难;最后,我学程序法的,在心里对犯罪嫌疑人有一种无罪推定情结,不管多么罪大恶极的嫌疑人都要给予辩护的机会,而不能一律判死。【详细】
【“贩卖儿童判死刑”一夜刷爆朋友圈 网友指是一场营销】近日,一则“支持人贩子全部死刑”帖子刷屏了朋友圈,帖子的大致内容为“来自XX的XX做出承诺,我坚持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我坚持卖孩子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偷孩子的判死刑,不求点赞,只求扩散。”
对此,网友们的态度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纷纷转发表示支持。
然而,正当网络上对人贩子骂声一片时,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并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该帖子存在的问题。【详细】
【孩子走失后“关键24小时”如何寻找最高效】宝宝长大了,能自己到处跑了,做父母的虽然满心欢喜,但担忧也随之而来。如果我们和宝宝走散了,该怎么办呢?据“宝贝回家”网站统计,近5年来,网站登记在案的走失儿童达千名之多。其中,大多数宝宝被人拐骗、倒卖,无数个家庭因此悲痛欲绝。
在被视为孩子走失后,找回几率最大的 “关键24小时”里,家长的哪些寻找手段最有效率?为防止宝宝走失,我们又该教宝宝哪些自救技能?【详细】
【如何教育你的孩子正确处理陌生人的来访?】随着孩子渐渐的长大,一步一步的接触社会,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都需要孩子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教会宝宝如何正确应对陌生人的方法。
儿童对世界还充满纯真,自然不懂一些陌生人的尔虞我诈。针对各种儿童安全风险,家长们应该加强防范,如宝宝遇到陌生人敲门时,则一定要教会宝宝,不要轻易开门。从小教育宝宝对安全的防范很有必要。【详细】
【孩子丢失报警不立案 可投诉接警员】在电影《亲爱的》中,黄渤饰演的父亲发现儿子丢失后报警,对方却以“不到24小时不能立案”为由拒绝了他,从而错失寻找孩子的最佳时机。在东莞,这一幕将难以发生。
昨日,由东莞市爱心志愿者协会、东莞市志愿者拓展总队启缘分队实施的“守护宝贝”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以授课、剧目表演、实地演练等方式,提高市民防拐防骗意识。此外,市民发现孩子丢失应第一时间报警,如果警员以“失踪不到24小时”为由拒绝立案,市民可向公安局投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