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汇网首页 | 网站导航 | 论坛 注册

热点-廉价救命药常断货

廉价救命药常断货 黑市卖数千

不久前,杭州萧山区一位出生不到8个月的韩果果患上婴儿痉挛症,进入浙江省儿童保健院进行治疗。医生说,用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医院没药,很多都是病人自己想办法买药。打电话向多家医院询问无果后,孩子母亲周女士8月15日将求助信息发到了微信朋友圈。【详细】

本是一盒仅售7.8元的普通药,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黑市上却卖到数千元。记者调查发现,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孤药”。廉价救命药缘何“一药难求”?【详细】

一药难求数据:全国短缺廉价药达342种

近年来,国内医药市场出现两种局面:一方面有关部门对药品市场上部分价格虚高的药品“开刀”,另一方面“被降价”的药品屡屡绝迹,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孤药”。   

廉价药存在两种,一种是大众药,一种是小众药。对于大众药来说,由于销量巨大,只要价格超过成本,那么“规模效应”即可带来丰厚利润。但小众药由于市场空间有限,缺少“规模效应”,除非卖出黄金价,否则“吸金能力”有限。尤其一些既是廉价药,也是小众药,厂家由于利润少而产得少,医院由于用得少也进得少。

对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国家限价,药厂亏本不愿生产。另一方面,在很多厂商看来,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压缩廉价药空间才是症结所在。

一位长期从事药品管理的业内人士分析,因为一些疾病的低发病率也意味着药物的低商业开发价值,于是这类药常常被厂家束之高阁。社会有需求,市场没供给,处于严重断货档儿的这类药自然难找。

北京市一不愿透露自己企业名称的药品营销人员李先生坦称,原材料上涨,药价被政府限制得很低。药厂无利可图,当然不愿生产。

天津业内人士向媒体粗略推算,该市医院临床使用的常用药有300~400种,可以解决80%患者的用药。目前,该市“消失”的5元以下廉价药,已占300多种常用药的近三成。

2010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戴秀英等曾在提案中援引了一组调查数据。

这份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大医院廉价药短缺情况严重,短缺药品数量高达342种。【详细】

缺货原因:国家限价药厂逐利使然

对鱼精蛋白、他巴唑等廉价药断货的原因,医院、药房和负责采购的医药公司,都将矛头指向了药品生产厂家,而厂商也承认了停产的事实。   

不少药企的销售代表坦承,不断上涨的原料、人力、物力成本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现状,“卖一瓶亏一瓶,还不如停产”。

“他们也没办法,有一大帮子员工要养,这个时候企业责任都得靠边站。”郑州一位医药公司采购员说,说到底是国家限价政策在“作祟”。  

根据政策,国家基本药物的价格并非由市场来定,而是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基药全国最高限价,各省再通过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形成统一的采购价格。如他巴唑的全国零售最高限价为4.9元/瓶(5mg×100片)。  

为何廉价药会越生产、越赔钱?唐经理透露,根源在于他们是以“超低价”中标的,成本稍一涨,就会演变成负利润。  

 2009年8月,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九部委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省级人民政府需要在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根据招标形成本地区的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其中,安徽省开创的“双信封”招标形式,在全国推广度较高。  

所谓“双信封”,是指企业要经历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的双重评审。前者主要对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行业排名以及资质认证等指标进行评审,后者主要评审价格指标。只有通过经济技术标评审,才能进入商务标评审,商务标评审由价格最低者中标。 【详细】

问诊医疗:医药市场管理乱象

一盒普通的药在黑市上能翻到4000元?看到这样的消息,你可能付之一笑,然而,在福建漳州,这种一药难求的悲剧却真实上演:一岁零10个月的婴儿痉挛症患者小宸正躺在漳州市一家医院里,“黄牛”本来同意以8000多元两盒的价格卖给他们,但犹豫之时,却被别的患者家属买走。事实上,一盒ACTH正常只要7.8元。然而,笔者在感慨“黄牛党”“生财有道”的同时,也不禁要问:为何在医院竟然买不到治病救人的廉价药?医药市场管理乱象又给何人敲响了警钟?  

众所周知,医院作为治病防治、保障人民健康的公共医疗场所,药品种类应该是最全面的,即便有个别药品临时短缺也不会出现众多医院“巧合”的同时缺少一种药品,殊不知有时可能因为一种药品的短缺而葬送一条无辜的生命。

现实情况是,因为有些药品的廉价、高效等功能,大多数医院并不能从医药生产商手中够得药品,药品在出厂时就流入了“黑市”,流向了“黄牛”手中,然后,再由“黄牛们”到手一卖,就会产生数目惊人的利润。而由于监管的不到位,导致了生产商和“药贩子”之间达成了某种“病态和谐”,但是,这种互利共生不仅扰乱了医药市场的良好秩序,更寒了民众的心。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疗市场管理混乱也并非一天两天。类似福建漳州的“炒药”事件在全国范围内也时有发生。如“鱼精蛋白”以及在心脏手术中用来控制血管痉挛的“罂粟碱”等,都曾出现紧缺。然而,诸多的负面新闻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此类问题的核查也是“民不举、官不究”。如此监管又怎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言及于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要以此为戒,全面加大对药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消除医药市场乱象,打击违法抬高药品价格及药品黑市行为,当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详细】

破解之道:药企做“良心药”+政策支撑+强力监管

其实,在廉价救命药断供这个问题上,有关部门应该大有可为:譬如,可以利用医保的杠杆 ,对相关药企下达不可替代类廉价救命药生产的指令性计划,作为其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前置条件;对用量不确定但又具不可替代性的易缺廉价药,建立国家储备制度 ,一则解除医院因用量少、易过期而不愿储备的后顾之忧,二则有利于整合资源,跨省调配;对于承担廉价药生产的药企,可按产量、成本综合测评,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以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此外,监管环节也存在观念更新的问题 :在既往的监管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整治假药及不规范的医药市场方面。其实,因药企过度趋利造成的廉价药频频断供,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假药泛滥。个中道理,应该不难明白。

因此,药企生产的药品,能否适应医药市场需求,应该作为评价医药市场是否有序、规范的重要标志。相信只要药企真心实意兑现做“良心药”的承诺,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撑、适度调节及强力监管,廉价救命药频频断供的难题应该不难破解。【详细】

市场聚焦

外汇新闻

黄金市场

主要货币对

货币分析

联系我们
邮箱:tougao@yahui.hk
版权声明:亚汇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亚汇网专题频道
亚汇网编辑部 :haifa

往期专题

网页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