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引发关注。草案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草案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对此,财经评论员李文海表示,居住证制度将是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外来打工者公共服务权利。
户籍改革助经济长期发展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用法治方式完善居住证管理,保障持证人合法权益,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扩大内需。【详细】
在制度障碍松动之后,能否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成为关键。此前,在广东、上海等地实施居住证制度的经验先行来看,居住证制度仍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其一,资质标准设置过于单一;
学历、教育背景和引资能力,是这些先行城市发放居住证普遍遵循的主要依据,但实际上,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对于科技型城市,学历和教育背景重要,但对于服务型或资源型城市,学历、教育背景就未必适用。更重要的是,已经和正在为所在城市做出贡献的人群,大多数集中于二、三产业的低端行业,他们能否具备领取居住证的资格,决定着居住证制度的预期效益。如果按现行标准,居住证制度就只能作用于少数人。
其二,门槛过高;
基础分值设定过高,附加条件过多,考察时限过长,不仅提高了获得居住证和积分落户资格的门槛,堵住了多数外来人口的进城之路,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抑制了人口的自然流动。实际上,只要外来人口为所在城市作出了贡献,纳了税,无论时长多少,都应获得相应权利。这至少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高的非一线城市应该形成共识。【详细】
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以法治助推新型城镇化。
在本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更进一步。会议指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用法治方式完善居住证管理,保障持证人合法权益,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管理学院伍先江教授表示,居住证制度是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过渡政策,“居住证制度是在我们目前户籍制度改革难以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过渡性安排。”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则认为,居住证制度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享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对于个人和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居住证制度是一个非常好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步骤。不能说因为(城市打工者子女)他们的父辈在城市打工,而耽误了他们的教育,这部分人如果不能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将来他们成为劳动力一代以后,可能不能满足产业升级以后的需求。这对他们个人是最重要的,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长期可持续发展也是最重要的。” 【详细】
近年来,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一直很高,不少地方都尝试居住证制度,试图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问题。如今这一制度有了新的进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草案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草案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
【建居住证制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地方试验到全国推广,居住证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户籍制度在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不平等,尤其对于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外来人口,如果没有工作地户籍,就意味着享受不到这些公共服务,推出居住证的目的就是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问题。不少学者解读认为,居住证制度在全国推行后,户籍未必会消失,但会淡化。居住证制度代替现有户籍制度,可能是人们对进一步改革的最大期待,这是否就意味着居住证制度足够完美?
可以从两个角度评价居住证制度,一是申请居住证有什么条件,门槛高还是低;其次,拥有居住证是否就意味着彻底解决了户籍制度的公平性缺陷,还是只是部分解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