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APP都是以互联网应用为主,或多或少需要联网通讯,联网权限是属于非常基础的权限,APP很容易就可以调用联网上传下载。
近日,央视报道了多个品牌的手机存在偷跑流量、预装软件无法卸载、虚标手机容量三大问题,引发手机用户的广泛热议。
对此,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陆兆华表示,现在的APP都是以互联网应用为主,或多或少需要联网通讯,联网权限是属于非常基础的权限,APP很容易就可以调用联网上传下载;此外,一些手机还会自动更新应用程序、Push消息,这都要耗费流量,因此一些流量的消耗是正常的。
但是对于一些手机偷跑流量过多的问题,应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陆兆华建议安卓、iPhone手机用户可以通过设置流量套餐额度,监控每日流量消耗情况,查看消耗流量的所有应用。而获取了Root权限的安卓手机,还可以手动关闭这些偷跑流量应用的上网权限。
央视报道称,市场上销售的智能手机,预装的软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保证手机基本功能的系统应用程序,如电话、短信、相机和相册等;另一类是商业软件,如天气、地图、网购、社交、游戏等客户端。【详细】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智能手机偷跑流量的问题,涉及苹果、小米、OPPO、vivo等品牌手机。
据此报道,检测人员在对10款手机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流量。按此计算,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
面对如此惊人的流量费,大多数人都表示很难承担。事实上,偷跑流量也分有意和无意两种。大多数流量偷跑是无意的,但有的则是为了恶意推广或者盗取信息。
五大流量陷阱
默认行为也有错
很多新出厂的手机激活后都是默认打开网络连接的,所以当你插入SIM卡的那一刻起,有的手机就已经连网。比如有同步软件,它们会检测手机网络是否打开,当网络已经连接那么就会自动联网更新。
恶意软件很坑爹
平时若不小心,就可能将带有病毒的恶意软件下载到手机,木马程序便会开启ROOT权限进行后台联网,通过恶意广告推广同时消耗用户的流量,甚至有可能盗取个人信息。【详细】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称,在上海消保委进行的模拟实验中,苹果手机在未开启任何应用的情况下,120小时消耗了80MB(兆)流量。并以中国移动110MB/15元的流量包参考,计算得出使用苹果手机每月将多支付60多元的流量费。该新闻一出,又将苹果的流量问题带入了公众的视野。
据中国经济网科技频道了解,此次上海消保委的模拟实验共将十款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插入相应运营商的SIM卡,放在同一环境中,并在不人为开启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待机状态下,每隔24小时记录手机的流量消耗情况。
根据上海消保委的测试显示,中国移动定制的索尼、华为和中国联通定制的小辣椒、诺基亚4款手机“偷跑”流量较为明显,分别为4113KB、1037KB、589KB、4281KB。而苹果手机更是在120小时内“偷跑”80MB(兆),是第二名的近二十倍。
对此,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陆兆华表示,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APP以互联网应用为主,大多需要网络通讯,联网权限属于基础权限,APP很容易调用联网上传下载;此外,一些手机还会自动更新应用程序、推送消息,这都要耗费流量,因此一些流量的消耗是正常的。
中国经济网科技频道注意到,央视及大部分媒体在谈论此事时,都将偷跑两字加上了引号,说明大部分媒体不认为所有自动联网产生的流量都是有害的。那么手机为什么要“偷跑”流量呢?目前使用功能机的用户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用户都选择使用智能机。智能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小体积的个人电脑,电脑这个东西大家都很熟悉,对于常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光让你用电脑,不让你上网你是什么感觉呢?【详细】
看到多个媒体号在转发《央视曝多款手机偷跑流量 苹果手机跑最多》,去凑热闹看了眼,看完发现这篇报道稀里糊涂、不知所云,和网络安全爱好者常常提及的偷跑流量不在一个频道。
刚好也有媒体朋友问我的看法,在看下面的文字前,先提一个选择题:
你的电脑准备重装系统,手边一个windows 正版启动光盘(或U盘吧,今天的电脑许多没光驱了),另一个是蕃茄花园或雨林木风安装盘,你选择用哪一个?(这里不讨论版权问题)以下进入正题:
1.今天的手机为什么会“偷跑”流量(这里用引号)功能机时代,大街上用手机打电话的,是把手机贴在耳边。今天,你更多的会发现人们拿手机平放贴在下巴下面,聊微信。
关于手机的使用,已经发生深刻变革,人们几乎不再使用短信,连电话都用得很少。市面上已经找不到只能电话发短信的手机,所有热销的机型都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什么?就是一台功能强大又超便携的个人电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