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首批12家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在这些机构中,部分因发生产品兑付危机等情况而备受关注。昨日,证券时报记者在北京、深圳走访了名单中的两家私募机构,发现它们的办公、注册场所早已易主。
面对私募机构失联情况,投资者该如何维权?有律师认为,要分两种情况:一是第三方代销的,需要认定双方是构成金融服务法律关系还是代销法律关系;二是直接购买的,则涉及民刑两个层面的问题。
办公场所已经易主
11月23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首批12家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注册地点在北京的公司有9家,包括华天国泰、中融坤瑞、中元宝盛、融易融、银河瑞盈、中投华融、幸汇财富、洲海鸿润、幸福财富,此外,深圳1家(中星基金)、苏州1家(万弘基金)、湖北1家(奥信创投)。
何为失联?出现以下情形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将被中国基金业协会认定为“失联(异常)”私募机构:通过在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预留的电话无法取得联系,同时协会以电子邮件、短信形式通知机构,在限定时间内也未获回复。
昨日,证券时报记者专门走访了其中两家注册和办公地址分别位于北京、深圳的公司。
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资料显示,有一家公司名叫中元宝盛(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是朱吾成,曾是某知名寿险公司大客户经理。该公司5月因“中元宝盛依林山庄FD项目建设基金”陷入兑付危机被曝光。【详细】
根据中基协的定义,所谓私募基金的“失联或异常”,是指通过监管层据其在私募备案系统预留联系方式无法与之取得联系的状况,而被警示的12家私募机构如若在5个工作日内仍未与监管层取得联络,则将被认定为失联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在前述公告警示的12家私募机构中,其部分网站已处于无法访问状态,更有部分机构的网站无处查询。另有部分私募机构网站处于暂停服务、无法接通或无人接听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被警示的私募机构此前曾有产品发行,而如今部分产品仍在一些第三方网站等渠道销售。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前述失联私募在备案中多被划分为股权投资基金,但其实际业务则多为融资类债权项目。
部分失联方实缴资本为零
12家私募基金的失联无疑牵动了私募基金行业的敏感神经。
与此前在华北部分地区泛滥的“三无私募”不同,此次私募机构的问题发生在已在中基协备案的名录当中,不过中基协备案并不能成为私募机构的信用背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发现,仅在已备案信息中,前述12家私募机构就存在多种问题。【详细】
南京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认为,目前私募机构数量暴增,行业也是鱼龙混杂,有必要对不合规的私募进行清理。
“目前全国私募机构已有2万多家了,但很多公司都是没有产品也没能力发产品的皮包公司。”上述私募负责人表示。
据基金业协会披露,目前已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超过2.3万家。但根据相关规定,基金业协会对私募登记备案信息不做实质性事前审查,公示信息不构成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持续合规情况的认可,不作为基金资产安全的保证。基金业协会人士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私募机构涉嫌违法违规案件的检查或调查中,私募机构无法取得联系会致使一些自律检查无法推进,推出“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可防止案件进入僵持阶段,并完善私募机构的诚信自律和事中事后监控制度。
基金业协会还表示,限上述公司于公告发出后5个工作日内与协会联系,并回复相关情况说明,逾期则认定为“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协会将在官方网站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类公示”栏目中对公司的失联(异常)情况予以公示。 【详细】
11月23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公告了一份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包括华天国泰、中融坤瑞、中元宝盛等12家私募基金公司,其中9家位于北京。
对私募机构“失联(异常)”进行公示,是中国基金业协会今年9月29日建立的一项制度。按照基金业协会通报给出的解释,只要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短信,协会均无法与这些机构取得联系,这些机构也没有在限定时间内回复相关情况,就可认为是“失联(异常)”。
建立私募“失联(异常)”公示制度,无疑是加强私募基金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将私募基金风险状况及时通报投资者的一种有效方式。一旦出现私募“失联(异常)”现象,就预示着有可能会出现兑付风险,投资者也将可能出现损失。
虽然去年8月颁布并实施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投资人的条件,不具备条件的投资者不能进行私募投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投资条件和承受能力,就可以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就可以对私募出现“失联(异常)”这样的现象置之不管。如果这样,就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就会严重损害私募业的发展。【详细】